在年前,我每天想的比较多,情绪波动也会比较大,开始怀疑这二十多年来的意义、也在思考未来人生的意义,可是我想不通、弄不明、理不清我为什么活成现在这般没有出息的迷茫无知状态,但我知道没人能够摆渡我走到满是阳光的彼岸,除了我自己。
这种没出息的状态在二十多年来总会周期性的光顾,但我没有记录过是否有数学意义上的数字规律,也没有想过要规律性的用文字记录这个状态。这一次我准备直面内心,用文字探索我内心深处的追寻。
那时的迷茫无知,我唯有借助阅读从书中寻找解答。
还记得看完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后我敬赏三毛的真实和自我追求,她浓烈的个人色彩和不羁的个性是我望尘莫及的。
还记得看完《解忧杂货店》的泪涌并以泪眼状要求木头必须也要看这本书,但现在我却不记得泪涌原因,只记得那是一种惊叹的激动。
还记得看完《断舍离》后每周会抽近一天收拾了衣橱、梳妆台、酒柜和鞋柜,并在断舍离中发现我竟喜欢深蓝和粉红这两种有些矛盾的色彩,或许这也反映出我骨子里本就有的矛盾对立。
还记得在出差的高铁路上看完杨绛《我们三》时感觉到的天伦之乐,让我既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情,但更多的是种淡淡的和充实的心灵治愈之感,很舒服。
还记得看完《富爸爸 穷爸爸》让我开始思考理财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学校教育的认知,让我思考世界在不停的向前滚动进步着,知识在不停的颠覆和更新,我该如何追逐?
慢慢的感受着这些书带给我的感动、坚强和力量,可我就像寄情于山水的古人一样,山水之后仍旧是现实、仍旧是心中不得意,所谓的山水仍旧还只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心得,而我还是我,不知前行之路的我。
但就在今天,我突然茅塞顿开,我似乎能够窥探内心一二,这是一种丝滑的畅快感,是一种内心微微一笑而表面却异常平静的幸福感,是一种希冀未来、想要拥抱未来的感觉。我很难两言三语描述我窥探的内心,我只是明白这需要抛开世俗的观念、抛开世俗的价值观,而是追随自己的心意走下去,不期许多大的成就、只是希望循着心流,摒弃外界的杂音,摒弃外在的成功道德线,摒弃别人的指指点点,而是培养自己强大的内在力量,让自己不会在周末有着大把时光时却不知如何打发、让自己放下浮躁的心境一步一步沉淀、让自己不因功利而有贪念之心。
仔细想来,其实在今天之前我并非是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丝不知,只是我不敢去为自己争取,我不敢任性,我没有养成内心的自律,我害怕挥霍了时间,我害怕会让家人失望,因为我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去承担这一切。
写到这里,却不知该如何收尾了,二十多年我不管是外在还是内里都是按照社会已经设定好的路线一步一步的往上走着,每成功走完一步就会就像灵魂被掏空的行尸走肉,便不知前路何在?我好比那驴子,不停的追寻前面的胡萝卜,等一番辛苦吃到之后,我便会懈怠,而胡萝卜好比社会上已经默认的九年教育、高等教育等,一直一来追求的都是外在强加于内心的必须要去实现的目标,我已经不会思考自己真正的想要,而我现在怀疑我这样一路走过来真的是对的吗?
原来我想要的简单却又不简单~
写于2017年3月16日晚床榻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