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橙子学院码字岛
当科学牵起艺术的手 ——从一档BBC纪录片说起

当科学牵起艺术的手 ——从一档BBC纪录片说起

作者: 宏英 | 来源:发表于2017-05-21 23:55 被阅读0次

    摘要

    科学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业已融入中国人的主流文化血脉,而恰如宗白华所说“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尽管科学和艺术属于不同的主题层面,它们的影响因素及机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作为开化民智的两大护法,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采用不同的创造力认知机制来推动创新。本研究从纪录片《Design for life》入手,如管中窥豹,探讨科学和艺术创造力水平下个体的认知模式、反应机制和转换加工能力,以期探明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在认知控制功能上的融合与分离效应。

    关键词:科学;艺术;产品设计;人文濡染;创新

    科学“解释、对照、显明、确保了一种无可打破的关联”,是对社会起作用的人类心灵的一种功能,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中的组织层次;而艺术以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样式来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

    当科学和艺术邂逅,许多交叉学科应用而生。而产品设计作为其中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凭借其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利基化趣味性及深刻性的功能定位、话题传播等因素异军突起,今天我们就从纪录片《Design for life》说起。

    国际知名设计师Philippe Starck对全英国选拔的12位怀抱激情与梦想的设计师进行集训,以六个专题的设计来启发他们感受产品的生命,挑战他们的创意、才华和抱负,并鼓励他们创造出下一种未来生活的必需品。

    曾被一名学机械工程的朋友问到:你们不就是画图的么?你们不就是缩化和夸张化生活么?我想说,是,但也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设计绝非闭门造车停留在创意构思和概念洞见的层面,好的创意来自life,sex,flesh,and sweat.它兼具了极简化的设计诉求和惊人的美感和震撼力,它要落地、成型,成为你每天接触到的物件,它要切实对你生活产生作用,它要做一个变革者。在最后一期节目中,你必须要拿出来成品,前几期囿于时间的不充裕和赛制,考核的方式是停留在灵感提取和简易的效果图,但产品设计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工业大生产。产品设计的定义: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方式。私以为,人人皆是设计师,生活就是创意的合集。

    犹记第一期Philippe Starck让大家从“功能”、“生态”、“性别”三个主题中任选其一,这可以视为粗浅的概念设计以及设计灵感和要素淬炼,通过这次考察,看出设计师们究竟有没有认真思考和去用心改变世界。而且导师提出了更为重要的一点:给产品以灵魂,去赋予她意义和生命。后几期也是如此,要做新奇的,具体的,有美感的设计,而不是空泛的,贫瘠的,粗粝的物件。“产品的象征是它真正的性别。”设计师要发掘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不平凡,去抓取用户痛点和痒点,去改变去创造去不断精进。

    设计的重点是给予,而科学和艺术的灵性不灭也是因为其自身的撼人心魄的美感和利他性。而这也需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去持续努力和精进:

    一、开阔的视野: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体察(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萃取灵感并加工提炼,通过几易其稿来打磨想法,让方案可行性、美观度和创新性、能效性、用户体验都臻于完美,并整合各方面资源,从产品的包装设计、宣传推广到后期的用户追踪、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利用)。但须格外注意,产品得到大众认可需要四点:一是清晰准确的产品表达;二是直观显要的产品呈现;三是设计师自己的痕迹;四是产品的深刻性和启发性。笔记产品所传达和倡导的生活方式远比产品本身更为重要。每个人后面都是一座故事城堡,而每个产品背后都是设计师灼热的心,设计师需要在限定的主题内发挥自己的激情,去诠释心中的爱与信念。

    二、坚持和达观。本纪录片说到底还是一场竞赛,设计者需要揣摩Philippe Starck的任务背后的意图,他扮演了日常设计师生活中的用户角色,设计师必须在坚定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去揣摩和分解用户需求,对设计做出调整,这也是对自己理解力的一个试金石。何况Philippe Starck是精深用户,他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找到切入点。达观的态度是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对自己有充分信心,我们就是最棒的一批人,我们什么都可以。

    三、勤奋。Philippe Starck多次强调:Don’t be laze! We don’t need lazy people.当你将自己推到悬崖,你才能做到极致。几易其稿,不断更正错误,不断迭代认知和产品,通宵通宵通宵,我想这是每一个设计从业者的日常。但也正如Philippe Starck所真正吁求的,做一个思想上勤勉的人,不只是在行动上奔命。共享充电宝的兴起,引来很多人的拍砖,但作为一名曾经的设计从业者,看得到它巧妙抓取了用户的痒点,设计本就不会一蹴而就,不断地收集用户反馈以实现产品的迭代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而不是畏手畏脚,止步不前。勤奋需要用到实处,毕竟注意力是珍贵稀缺资源。

    艺术的产生让生活充满了驻足,而科学薪火相传,文明得以不灭,要想实现我国未来科技创新还应当紧紧围绕科学与艺术的互动作好文章,始终坚持不懈地充分动用各种艺术手段,做好科学普及、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我想结合一下今天的节日来作结。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有对于你我而言,国际博物馆日只有一天,但孩子的博物馆日,全年365天都不够。“博物”的语义是发掘,因而博物馆在激发孩子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让孩子多去提问,去反思逻辑的构建,去自己创建洞见。正如魏坤琳所说,“博物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习思维,学习探究思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是说,可以暂时让孩子不知道所谓的科学的结论,而是让孩子存疑,自己去发现求证和驳斥,如果能激发起孩子对某个学科的兴趣,那就真的是物尽其用了。“是什么”永远没有“为什么”重要而生动。因为“为什么”能让你去不断求索,帮助你建立更多神经突触,帮助你重塑大脑,让你更加有趣。因而需要特别注意,让孩子去自主探索。当然去博物馆之前,花些时间先去网上搜索一下博物馆的构造和主题等,帮助孩子去发现诸多的问题,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影响孩子也是逛博物馆的正确姿势,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要问孩子开放式问题。注意让孩子去与科学装置产生更多的互动,让她在观察的基础上去作出假设,然后实践以验证猜想,让她懂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去应用到之后的实践。

    “国际博物馆日只有一天,但孩子的博物馆日,全年365天都不够。”对我们何尝不是呢?生活中的博物馆随处可见,而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能够磨砺我们的品性,促进思维发散、创美活动的形成,帮助我们养成达观人生态度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希望大家有野心也要保持谦逊,终身学习者应是我们每个人的标签。愿与君共勉,“Work work work!Fantastic.”。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2】王雷.科学和艺术:同源与互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1-4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科学牵起艺术的手 ——从一档BBC纪录片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zv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