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麦芽糖社区陪伴,也想体验一下离开熟悉环境之后自己的适应力。
每次陪伴之前,按照十方缘的服务流程,都要认真学习心灵呵护服务守则18条。随着次数的增多,心里有了一些疑惑,为什么有些看似非常简单的、常识性的内容会被列入守则。例如:第五条 敬畏老人,根据老人的文化程度,对老人使用合适的称谓。以前在解读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强调的是根据老人的文化程度称呼老人 ,别叫错了,要有敬畏之心。但今天学习之后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感觉,“敬畏”可能不是目的,那这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为心里想着这个事,陪伴之前特意跟助理(小慢老师)确认了一下老人的名字。来到老人房间,简单的做了自我介绍,我刻意呼唤了一下老人的名字+叔叔,老人第一次听到我说出他名字,愣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我发觉和以前只是称呼叔叔的感觉不一样,接着又重复了一遍,这次老人就自然多了,招呼我们找地方坐。交谈开始之后,当听到老人说他以前的工作是教高等数学,我就叫了他一声刘老师,老人马上就笑了,跟我们讲了很多他工作时候的事。我们都很赞叹老人高质量的生命状态,也让我们从老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这个陪伴过程是喜悦的。陪伴结束后,从喜悦状态回归自然,前面的那个疑问再次回到面前,“对老人使用合适的称谓”,目的是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我觉得我的理解角度可能又多了一个:虽然只是一个看似简单的称谓,会给老人一个信号,表达对这个生命的一次看见、一次唤醒,为后面的连接与呵护架起一道桥梁,可能会让两个陌生的生命快速拉近距离(无法证实,“可能”更准确一些吧)。
反思一下也不难理解,如果换做是我们,在知道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被陌生人叫出名字,心里会直接产生好感,觉得受到尊重。我在朋友圈里是有名的脸盲+名盲,初次见面的朋友,除非深入接触,再见基本认不出来、叫不出名字,闹出过不少笑话,有时也会很尴尬。
感恩今天陪伴的老人,让我对敬畏+称谓有了新的认识,对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又多了一个小技巧或者说小方法,在不失礼貌(敬畏)的前提下,尽量呼唤对方的名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