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读书上偶然翻到这本书,打开目录一看,有一些是学生时代的课文,或者是上课时被多次提及名字而作为参考的文章。于是,饶有兴致地打开,读过的想要重温一下过去读的感觉,未读过的则是一探究竟,到底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里包含什么内容,和自己曾经顾名思义的遐想有几许偏差。
重读旧文,文字会异常熟悉,残留的语感会让你可以流畅地读完那些古文,即使有些字形语音生僻的字眼,这是学生时代机械记忆的威力,即使浅尝辄止,却又深刻久远。
至于文章内容,却会觉得陌生的多,似乎只有靠读书语感才能提醒我曾经多次读过这篇文章,我努力地在记忆中寻找读这篇文章时,老师的讲解,同学的探讨,自己的理解,竟然没有任何残存的记忆,这时候的文章于我,又是一篇新文无异。
读起这些熟悉的新文,总会有“哦,原来如此”的感叹,脑子里一些零碎的记忆慢慢地被激活了,也理解那个时候这个文章为何被选入了书本里,终于与一些程式化的分析和讲解对上号了。而我最开始觉得完全没有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分析都不是从自己的头脑里生出的念头和想法。那些文章和对它的解读就像两个装在我记忆里的独立盒子,从来没有结合在一起。如今,当我自己来重读这些文章,竟然让这些记忆都合为一体了。
这才是所谓的自主阅读吧,虽然晚了一点,但任何时候能开始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一篇林嗣环的“口技”,把一次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绘声绘色的描绘下来了。我们读者就像坐在台下观看口技表演的观众一般,身临其境地享受了表演。文章描述口技表演过程,也描述了观众的同步反应。尤其提到表演起火时到混乱局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听到声音的观众还以为真的起火,打算离开。这里把一个精彩的表演很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描绘也是很高超的技巧。
这是学生时代的一篇课文,内容上有一些删节,留下记忆里的就只有一个标题了。而如今自己找到一读,有一种读好文时那种精彩绝妙之感,也会想对照自己如果来写类似的文章,是不是可以有借鉴的技巧呢?
还有一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课文里是节选,大家都被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所震撼。殊不知,全文更是文笔美妙,引经据典,气势如虹。读起来让人萌生对国家情怀和人生方向的思考。文章有论证,为什么中国应该以一个少年的面貌自居,也有鼓舞,少年中国的责任和方向在哪里。有横向的比较,如何能在世界的版图里定位自己,也有纵向的分析,即使有千年历史的国家,也依然处于英姿勃发的少年阶段。理性与情感一起迸发,更能鼓舞人心的文章。
当自己再次读的时候,那些简单口号式的记忆变得更加丰富和具体,也更容易和作者共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