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铺猿人遗址即梅铺猿人洞,又名龙骨洞,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梅铺镇西寺沟口村,距郧阳城区70公里。该遗址地处秦岭余脉东段南麓,属三级阶地。洞穴东西南三面岗峦起伏,北面有滔河蜿蜒东流,注入汉江支流丹江。
梅铺猿人洞形成于震旦系(距今约5.7亿年~十二亿年)的石灰岩中,是个较大的水平溶洞,主体为西北——东南向。洞底高出滔河水面约40米,洞口朝西向北,宽4.5米,高3米,深46米,洞底平坦,堆积物丰富。洞内堆积可分3层:上层为胶结坚硬的盖板,最厚处0.3米,未发现化石;中层为黄色沙质土,厚0.5~2.5米,含有猿人牙化石和大量伴生动物化石;下层为胶结坚硬的黄色堆积,最厚处0.6米,不含化石,由泥灰岩溶蚀而成。
20世纪60年代,郧县(今郧阳区)梅铺公社西寺沟口大队杜家坡小队临近滔河沿岸的山坡上,一位农民在深翻土地挖毛边子地时,无意挖出了几块动物化石,当地称为“龙骨”。这位农民把龙骨拿到梅铺公社中药铺卖,1斤1角多钱。后来他悄悄在地边挖,但还是被别人发现了,于是挖龙骨的人逐渐增多。当时洞口并不大,只能容1个人爬进爬出。挖龙骨的人多,到中药铺卖的龙骨也多,后来梅铺公社中药铺不收了。有人试着把龙骨拿到仅有一河之隔的河南淅川县滔河供销收购部去卖。一打听,该收购铺不仅以前收购,现在还继续大量收购。由于1斤龙骨能卖1角多钱,于是当时生产队干脆计“工分”派专人挖,然后把销售所得,收归集体,参加年终分配。当地生产队白天组织人挖,还有一些人乘夜深人静时带着“手电”进洞偷偷的挖。长期采挖使洞穴逐渐深达两丈多。由于化石成堆状,后来再无化石可挖时,这种自发的发掘行为才停止下来。
日本民族亦有龙骨入药的习惯,后来一些被收购来的“龙骨”化石几经辗转,居然由天津外贸口岸销往了日本。1975年,日本在检查由中国天津口岸进口的“龙骨”时,发现化石中有一颗猿人牙齿化石。日本科技界十分惊讶,认为把这样的无价之宝,当药品出口实在惋惜。日本人同中国人本是同类人种,鉴定出猿人生存年代后,也想把它当成是日本的悠久历史。但因化石已经清洗,考古界有规定,化石上的附着物不能清洗,以便同地域的地质情况一起研究,日本只能承认牙齿由中国而来。
我国外交人员闻讯,并从日本友好人士那里得到印证,立即汇报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知道后非常震惊,立即指示外贸部,查清出口单位和化石来源。后经调查发现化石来自河南,但是没有准确的产出地。总理又责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专家、技术人员野外科考工作队,立即赶赴河南查找化石的详细出土地。
中科院科考人员到河南后,把目标集中在豫西,历时数月,查遍豫西所有药材收购部,询问众多的河南有关部门,都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线索。正当科考队准备撤离这里时,偶然,一位队员到河南淅川县滔河公社供销社收购部买东西,突然发现这里也有收购的“龙骨”。喜出望外,赶忙询问是从哪里收来的,查看单据显示:收购的“龙骨”绝大部分来自湖北郧县梅铺西寺沟口大队。
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队,立即将这一消息电告中共郧县县委、郧县革命委员会。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立即赶赴郧县,并要求全面保护龙骨洞。
1975年夏、秋之际,科考队对该遗址进行首次正式发掘,科考人员发掘到一批动物化石和一颗猿人牙齿化石。从这颗猿人牙齿化石上粘附的附着物看,科考队领队吴汝康教授断定:淅川收购部收购的化石粘附物同梅铺的一样。这说明淅川县中药材门市部收购的化石,原出土地不是淅川,而来源于梅铺龙骨洞。
197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科学分析、鉴定了龙骨洞和淅川收购的化石后,对龙骨洞进行第二次发掘。使龙骨洞深达46米,宽0.4~4.5米(宽处为原有溶洞),高0.4~3.1米。两次系统发掘,共发现人类牙齿化石3枚,加上此前采集到的1枚,共得到4颗猿人牙齿化石。这4枚猿人牙齿化石,全是左边的,其中1颗是左上中门齿,其余3颗为臼齿,牙齿化石齿冠均保存完好。4颗牙齿中,左上中门齿切缘经磨蚀已露出齿质,齿冠较宽大,1颗臼齿粗壮硕大,切缘磨蚀严重,齿质已大量暴露。另外2颗臼齿中,左上第二前臼齿比其他猿人的同类牙齿要大,有轻微磨蚀;左上第一臼齿则基本完整。经过鉴定,牙齿化石距今约50万至100万年之间,被命名为远古人类“郧县亚种”。
1977年2月15日,中国《文物》特刊第25期以《湖北郧县、郧西发现距今100万年至50万年的猿人牙齿化石》为标题,将这一发现公布于世(作者注:1976年郧西县白龙洞也曾发现两颗猿人牙齿化石)。《文物》特刊中写道:“郧县和郧西县是继北京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和云南元谋人之后,重要的猿人化石发现地。这一重要发现,扩大了我国猿人化石分布地点的研究范围,为研究人类的起源,特别是研究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靠资料。而且对我国第四纪动物群的划分,第四纪地层和地层运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
科考队在梅铺猿人遗址发现了猕猴、豺熊、大熊猫、獾、猫、狐、水獭、马、貘、犀牛、小猪、鹿、河狸、豪猪和龟等20多种伴生动物化石。在这个动物种群中,有古老种属,如距今60万年至1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的桑氏鬣狗和第三纪残存种嵌齿象、剑齿虎等,还有更新世早期的小猪等,但是更多则是更新世现生种。总体看,部分种类仍属华南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远古时期,这里曾经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地繁茂,珍禽异兽群集,环境非常优美,到处生意盎然。
此外,科考工作者还在梅铺猿人遗址,还发现一些经过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砾石石核,原料为石英岩砾石,属于锤技法石核。
郧县梅铺猿人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它开创了鄂西北旧石器考古的先河,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我国古气候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梅铺猿人遗址是我国第五个发现猿人化石的地方。梅铺猿人遗址中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所显示的形态特征,有别于南方古猿的牙齿化石,也不同于智人牙齿化石,它和北京猿人以及爪哇猿人的牙齿特征相类似,这表明梅铺猿人属远古人类直立人范畴。经过鉴定,梅铺猿人生活在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约50万至100万年之间,时代早于北京人,梅铺猿人遗址对应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郧阳区梅铺猿人是研究亚洲直立人的珍贵标本,他的发现动摇了中国历史黄河中心论和世界历史欧洲中心论的传统观点。
1981年12月,梅铺猿人遗址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梅铺猿人遗址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1986年,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湖北省郧阳区梅铺猿人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