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4日16时35分,安徽省和县龙潭洞发现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专家鉴定:头盖骨化石为20岁左右的男性猿人,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中期,距今约三四十万年,定名为“和县猿人”。
和县猿人的发现,意义重大,它表明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是同期共存,长江中下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摇篮。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龙潭洞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洞海拔23米,为寒武纪石灰岩洞穴,位于和县善厚乡汪家山北坡上,地理坐标北纬31°45’、东经118‘20’。其下溪流如带,深不可测,终年水清如碧,久旱不涸,素有龙潭之称,故名龙潭洞。
龙潭洞猿人化石的发现,始于1973年。这年冬兴修水利时,民工在山坡打眼放炮,崩出许多骨骼化石。有位全椒县的老中医说这是“龙骨”,能止血治病。消息一传开,人们接踵而至,白天挖,晚上点着煤油灯掘,几天功夫,挖出化石数千斤。直到1974年3月的一天晚上,洞顶忽然塌落,压死了正在挖“龙骨”的两个农民,挖掘才得以终止,也引起了县有关部门的关注。
1974年4月,县文化部门曾将部分化石寄到南京古生物所,后又转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因值非常年代,科学家挨批被整,无人过问,所以未能引起重视。
1979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万波,从五七干校回到研究所,在办公室门后的一个邮件盒里发现了一些化石,其中有猿人的牙齿。自此,和县猿人之谜的揭示,开始步入科学的轨道。
从1979年10月起,科考人员在龙潭洞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出的动物化石共50多种、五六百件之多:爬行类有龟、鳖、似扬子鳄;鸟类有马鸡;哺乳类有硕猕猴、方尾鼯、杨氏长尾鼯、短尾鼯、叶鼻蝠、圆叶蝠、斯氏长翼蝠、居氏巨河狸、变异仓鼠、黑线巨鼠、黑鼠、艾氏鼠、拟布氏田鼠、狼、北豺、狐、猪獾、水獭、中国鬣狗、剑齿虎、中华猫、豹、大熊猫、棕熊、柯氏西藏熊、东方剑齿象、马、中国獏、巨獏、额鼻角犀,李氏野猪、小猪、葛氏斑鹿、肿骨鹿、獐、麋(四不象鹿)、野牛等。
在第三次发掘的最后阶段,当那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被挖了出来,并得到科考组长黄万波的确认后,现场一片欢腾。黄万波不顾天气寒冷,迅速脱下自己的毛衣,细心地将头盖骨包了起来。晚上,大家在简陋的小招待所里,沿床而坐,围着头盖骨,喝了一瓶茅台酒,激动无比的情绪才镇定下来。
发掘出来的和县猿人化石,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研究员贾兰坡称之为“科学上的‘珍贵”;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张劲夫赞之曰“国宝”。科学家推断,和县猿人的时代不会比北京猿人的时代晚,至少说是同时,甚至有可能和蓝田人相当。首次发掘北京猿人的我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教授,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欲来和县龙潭洞考察。
由中国人发现、中国人自已研究的和县猿人遗址龙潭洞,位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间的中间地带。它的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南北古人类在演化上的差异、系统位置以及第四纪动物的迁徒、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演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选自本人主编的《巢湖人文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