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682876/9ca5e5da0fe1f334.jpg)
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又赶到一块儿了,假期凑成了八天,一个适合远行旅游的天数。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那个十一假期带他去了北京,看了天安广场的升旗仪式,登上了八达岭长城。如今是初中生了,这个假期说是想去上海。北上广深,是我们日常口中经常说的一个词汇,孩子耳濡目染记在心里,去就去吧,多开拓些眼界,多接触些前沿文化,终究是有些益处。
决定行程之后,节前三天打电话给父母,想带二老一起去。他们的岁数越来越大了,身体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疾,又从来没坐过飞机,所以迫切地希望趁着二老腿脚还能自由活动时,带他们坐着飞机四处转转,看看。
可电话接通之后,我错愕了几秒钟,心情由兴致勃勃,一下子变得闷闷不乐。因为,母亲告诉我,不去。不去的原因是农闲跟着村里人一起去打工,去烟台苹果主要种植区的栖霞山区摘苹果袋。
让我错愕的是,年过七十的年龄了还要出去打工,是我们子女哪里做的不好,让老人生活拮据了吗?我问,是钱不够花了?母亲说,不是,就是闲不着。我说,没事了可以四处转转,找人说说话,聊聊天。母亲说,农村人都闲不着,出去干个活既能挣点钱还能和人拉家常,中午还管饭呢,累不着。我说,出去干活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这马上过节了,别去干了。母亲说,这是个季节活,不能等,答应了人家的事不能说话不算数,这个时候不干了,人家找不到替班的人,再说,出门还得花钱,带孩子去玩吧,老人就不去浪费那个钱了。
节前一天下班途中,接到母亲的电话,跟我们说明天没事就别回家了,因为她的“工作”中秋节也不休,只有骨质增生和脑梗导致腿脚不甚灵便的父亲在家,父亲又不会做饭,回家还得我们自己做。我说,那我们更得回去了,过节了,父亲一个人在家吃不上节日饭菜哪行?
打电话给弟弟,果然他也接到了这个电话,说母亲还跟他客气,说要是都回家了那就麻烦他做饭了,因为弟弟是名鲁菜厨师。弟弟笑着说,搞得好像哪次回家不是我做饭一样。
我听完心里很难受。父母开始跟子女客气了,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到了麻烦子女的年纪了,虽然是能不麻烦就不麻烦,能不打扰就不打扰,可当不管父母哪一个人出现点身体状况,另一个人还是会及时联系我们,因为现在去医院看病他们不会了,不会使用电子自助设备,不会使用微信支付宝,不会穿行迷宫一样的医院大楼,从农村到城市不近的、频繁换乘公交车的旅途也是一种磨难。
中秋节当天,我们兄弟两家还是如往年的中秋节一样,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祖孙三代吃了一个团圆饭。晚上又为尽职尽责忙活了一天“工作”的母亲包了饺子,晚上又吃了一顿人员齐整的团圆饭。
晚饭后,原本想住下的我们,考虑到母亲第二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准备第二天乘车继续“工作”,我们决定还是返回城里,不想因我们的留宿又让母亲增加额外的思虑,中午吃的手擀面,是母亲早晨三点半起床做的,考虑到与子女相关的事情,有心思的她是睡不好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82876/ab3d59711483c82f.jpg)
在机场航站楼里等待登机的间隙,写下这篇文章,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筹划出行有些晚了,没有在母亲立下“工作契约”前完成。总以工作忙为理所当然的理由,而忽略了父母亲年纪越来越大的实际,欠考虑了很多事情。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训,真不是为了发感慨、写文章,而使用的一句高频引用句,这是古人就已经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是值得深思和重视的现实问题。
一生要强的父母,守孝道,重名誉,虽未经世面,却知趣识大体,用言传身教引导教育着我们。月有阴晴圆缺,中秋夜也不总是皓月当空,有今年的碎云遮月,也有往昔阴雨绵绵。他们需要的也许不是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匆匆来回,匆匆拍照,打卡式的尽孝心,他们需要的是常回家看看,说说心里话。
在上海的每一天,我都要为了孩子的旅行打上鸡血,游遍了上海的名胜古迹与大街小巷,不倒的父亲形象,甚至是超人般的形象不能丢,这是为了他有一个美好的旅行。可心里父母没来的遗憾也一直存在。
对父母没来感到庆幸的转折出现在到达浦东机场、离开浦东机场以及游玩黄浦江两岸、野生动物园等各景点的时候,这需要全程步行的路途,真的不适合他们。
旅行过的人都清楚,机场和景点的种种人山人海不是预演,是真实地面对,真实地考验。对于腿脚已经不是很灵便的父母来说,不来,不是坏事。以后的旅行孝心,就是子女考虑选择何种路线和方式的问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82876/bf94ad2af024ab0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