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参加文苑的主题下环境创设的考核,聆听了十几位老师在主题墙,一组区域材料的汇报。这些老师历时三个月的研修,打磨,很是辛苦,当一件事情被安排到了考核日程,所有老师都很认真在做这件事。
幼儿园老师天生就是艺术家,一个简简单单的墙,却能变的如此好看,如此有创意。下面是我根据老师的环境现场进行的整理。
平板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024e4b77bd97bed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3c15cf546eef6ce7.jpg)
折叠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e1908d05cdd8a12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41361677ae7d0dd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3625def3454b6f72.jpg)
拼贴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4d039ccccc077d0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51f1b0d14197b2e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df20a3d3d33b3862.jpg)
装订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e2850bd21ec218e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b87c84db54f7fb37.jpg)
立体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e4fc12626071bff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d3811d4c1a9b8c34.jpg)
主题墙的流程
网状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db8a3b349e466f36.jpg)
线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97e04392b9599c36.jpg)
板块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9953bc4f5bc9b4eb.jpg)
材料的丰富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fd3e387824150a39.jpg)
在创设的过程中,我的感受是老师们能尝试着从孩子的经验出发进行创设。主题墙上尽可以是呈现孩子的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77cf1aeed532e235.jpg)
区域的创设,教师的思考是幼儿如何在区域中有成长。 老师会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助推的意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aa90f3a7597870e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557/5ba043981676b253.jpg)
可能会有哪些内容我们是忽略了的?也许又会回到老话题,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时间去做主题墙?
1.为了让幼儿感受美
2.为了让他感受这个环境是充满探索,选择,自由的地方
3.为了增加幼儿的主体性
........
相信如果我这样问,老师们一定不限这些回答。但我想说我们一定要去问自己,不要把初心丢了。
老师们在主题墙创设上掉进了一个坑:过于完美,主题墙的排列与布局。是老师的精心设计。孩子们就像被牵着线的木偶,在这张墙上拿来提去。我们试想,班里的孩子都能够有这样的思维,这样的逻辑缜密吗。是否可以打破这样的僵局?尝试把主题墙交还给幼儿,让他们来决定哪一块内容哪一种设计?
有的老师说那太难了,小朋友做不到。至于能否做到,可能要尝试着才能知道。如果做不到,那我们是否可以与孩子进行讨论,他们最想在这张主题墙上放基于主题的哪个内容?要多大板块如何进行调整?如果是这样做的话,那我想老师一定能够对孩子在这个主题当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所了解。
有的老师会想主题墙是不是就是把主题上所有的板块拿下来,孩子做了什么我就放什么。
我的思考是要学会取舍。如何取舍?
1.最简单的方法是问孩子他想在这一个主题当中放什么?
2.把在这个小主题中,孩子们的哇时刻放大,并呈现。他们的成长点重点体现。
3.个别孩子的智慧做法需要辐射到全班幼儿。
4.找出主题中的关键时刻或者是转折地方进行分享展示。
所以在内容的设计上,我们要不断的回过头来看看主题当中的可发展的价值点,是不是在我们孩子当中,在主题墙当中已落实到位?我们的主题墙是不是真正的凸显了可经历的事儿?
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说一个小学生去游西湖,被要求要写一篇作文。
如果他把自己的吃喝拉撒都写在里面,那作文看上去是不是没有重点?这正好对应了主题墙当中的所有内容都覆盖进去。
如果他写着写着西湖,结果他又写到灵隐寺去了,对于命题作文来说是不是离题了?这是不是对应了我们,走着走着却忘记了当初最需解决的主题核心?如小书迷的重点会不会是做书签?大家就很明白了。
如果他写着写着写不出了,就到网上去抄抄,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那这个看上去是不是就会比较零散和没有真实体验?这正好是不是对应了主题当中是不是孩子可亲历的事儿。如各种各样的桥,大家还会不会在网上找各种各样的图片。贴在我们有限的墙上吗?(可以找,放区域)
也许老师们会问,那我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关注什么呢?
还是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
如果是家长老师,那我想大可以呈现许多的文字。或是更简单,每月呈现一份主题内容海报可能会比主题墙更实在。
如果服务对象是孩子,你可以随便叫来几个孩子,问一问主题墙的内容是什么?说了什么?如果能说出来, 那你这个墙没有白做。如果说不出,那在上面所花的精力就没有产生价值。
如果是为了孩子老师家长,那我想在文字和图片的比例上,大小上就要去斟酌了。可视化的,能够让孩子理解的,应该要占到百分之七八十。解释性的文字最多二三十,我们再深想一下,文字是否可以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大班甚至让能干的孩子自己来创写?来增加内容的辨识度。
我的想法是,为什么要做这个主题墙?不要为了做而做。为了感觉教室满而做。为了让参观的人看到我们在做什么啊做。为了考核而做。主题墙的存在那一定是可以让孩子捕捉到学习的价值,品质的养成或是成就感的体验。我们反思了一下,当我们的主题墙做好,在那时又有多少孩子会驻足观望,每天谈论?知道这样很难,对我们的老师的要求也很高。但是我想说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
偶尔我们可能会感到我们的工作好没意义,每一天很忙,但又不知道在干什么。我想说,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力有可能内耗在一些我们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做的事上。忙,可能将会是我们的工作常态,接纳它,拥抱它,希望是忙并快乐着,同时成长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