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目里利吕井(Leroy W. Demery, Jr),美国旅游者,她出生于1954年,是美国的一位教师。她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至1984年间,三次来中国旅游,用一台1976年购置的Canon Tx单反相机和柯达幻灯片拍摄了大量照片。
1980年代,满满的都是我童年的记忆。那时候的北京城,才是我心中的北京。记忆中的天空总是很蓝,日子有点清苦但过得很快乐。生活很简单,人们质朴热情,街坊邻里就像亲人一样。每天和发小一起疯跑着,一切都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1983年,北京八达岭。
1983年,北京八达岭长城。
1984 年,北京故宫内的照相点。
那时人们排队照相,每张2寸照片0.96元,十天之后寄出。
1984年,北京。
1984年,北京。
1984年, 北京王府井。
1984年, 北京王府井。
1984年,北京蓝天时装店,当时是北京最好的时装店。
1984年,北京王府井玩具店。
1984年,北京王府井假发店。
1984年,北京天坛公园。
1984年,幼儿园的孩子们,现在已经快四张了,(*^__^*) 嘻嘻……
照片中有您吗?
1984年,北京天坛回音壁贴钢镚儿。
1984年,北京。
1984年,北京。
1984那会儿,存自行车每次两分。
1984年,看自行车的大妈。
1984年,卖鸭梨的。
1984年,北京卖冰棍的,后面蹲着那位正在吃面。
1984年,哄孩子的大爷,孩子穿着开裆裤。
1984年的颐和园。
1984年颐和园,大家正在尝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
据说能带来好运。
1984年,颐和园的管理员正在捞钢镚儿。
1984年,跳橡皮筋的小学生。
1984年,正在踢键子的小学生。
1984年,正在卒瓦丁壳的小学生。
1984年,吃冰棍的小学生。
1984年,照相的孩子,武松打虎。
1984年,坐小竹车的孩子。双胞胎?
1983年的故宫午门。
1983年,北海公园,玩秋千。
1984年,十三陵。
宣武门路口从南向北拍,路口是南堂,
一辆105电车缓缓驶来,大街上自行车是主力。
中国美术馆门口,路边戳着飞跃牌电视机的广告牌子,
这个牌子电视机估计早没了。
这里看上去像103电车总站,
现在甩着大辫子的电车已经很少了。
国子监成贤街牌楼,幽静平和,
这才是最高学府应有的氛围。
中国儿童中心的电瓶车,
那时候这里没有那么多课外班,只是孩子们玩的地方。
文津街,转角处是北海团城,
远处是故宫角楼。
故宫外筒子河,
当年这里还能划船呢。
雍和宫外,如今从早到晚堵得水泄不通。
故宫,当年人也不多。
西四,右边转角楼是有名的西四新华书店。
天安门城楼都是脚手架,
大标语写着“大干一百天,国庆把礼献”。
故宫里也在维修,
石匠师傅在午门广场工作。
午门前广场,
不知道为什么镜头有一个黑圈,是不是偷拍呀?
你玩你的,我干我的,
当年的工人师傅多么淡定。
围观的这位大爷,
大老远来故宫不是为了看他们干活儿的吧?
相比起皇家建筑,
小朋友更爱看图画书。
去故宫参观的游人。
故宫的收票处好古朴,
买票的验票的统一都是一身蓝。
1980年代到处都在施工啊!
清末来中国的英国人立德夫人写过一本书名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
看来中国人爱穿蓝色是有传统的,
100多年后的1980年代还是满眼蓝色。
颐和园门前,不是蓝就是绿。
改革开放开始了,街上有摆小摊儿的了。
南池子。
那时候可去的景点不多,景山是必去之一。
外国游客也渐渐多起来。
北京站门口还挂了一张主席像。
王府井饮食商亭
颐和园画舫当年只有老佛爷一个人上,
现在大家都上去了。
颐和园当年也是人满为患。
慈禧太后这处离宫确实是好地方。
颐和园门口热闹非凡。
当年铜龙、铜鹤也用铁丝网围起来了
下着雨,游人也不少。
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佛香阁前出现了穿红色衣服的游人。
综合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