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小学语文教学
遵曹主任要求,让我跟大家聊聊语文,准备得很匆忙,个人意见,所以要首先做如下说明:
不要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
不要不信哥,哥也不仅仅是个传说。
最近一直在看一组数据,是某校使用教材编写组提供的语文试卷,做出的试卷分析:
班级
合格率
优秀率
课内短文
课外短文
小四(6)
100%
67.6%
59.9%
31.03%
小四(7)
97.1%
64.7%
61.03%
34.6%
大四(1)
95.8%
45.8%
65.1%
37.55
前几天,该校有老师写信,向教编组提问,质疑90%以上学生优秀的试卷的效度。评价组组长吴胜平老师做了如下回复:
你好!很高兴你能给我写信,大家一起探讨评价中的一些令我们感到困惑的现象。
针对你信中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优,应该说达到了期末学业水平测试的目的,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学中抓住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学生掌握得好;二是让大多数孩子尝试到成功,这很正常啊!另外,“学习态度”不好,并不说明他学习能力低下,往往这部分孩子思维灵活,想法独特,比起“勤奋踏实”的孩子来他们更有学习的潜力,他们不是“书呆子”,虽然平时态度不怎么端正,但考试的时候他认真、端正了。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应宽容,扬其长,避其短,用我们教学的智慧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此外,你信中说“我们送进中学的优生,一年下来了,甚至一学期才下来,学生的成绩就分成了三六九等……” 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小学教师不必自责。以我看,受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中学教育应该说追求的是“应试”,进了中学门,就是以考分说话;而小学教育虽然也受到应试影响,但总体上是追求“素质”的,力求淡化考试。我们的考试不存在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一种学业达标型的,特别强调基础性和激励性,鼓励每一个孩子成功。另外,中小学的教育观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一点上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反思。我认为,小学教师“抱”得太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而中学教师“放”得太开,学生一旦到了中学,诸多的不适应随之而来,加之自控能力差,也就会导致成绩的下滑。如两个阶段的教育衔接好,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优生一定还是优生。
还想和倪老师探讨一个问题,即评价“优生”的标准是什么?举一个例子:
一个心智正常的中国学生在该学校的数学老师眼里被说成“没有数学头脑”,老师的评价导致这个孩子厌学数学甚至有放弃学业的念头。后来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送到美国读书。短短几个月时间,家长通过和孩子的书信交往中发现孩子学习的情绪在上升,又开始对自己充满信心了。当孩子要升入高一级学校时,需要原学校的各学科老师给孩子写推荐信。家长大大地担心起来,这个“没有数学头脑”的孩子,美国的数学老师会怎么评价他呢?当孩子把各学科老师的推荐信寄给家长看时,家长惊呆了.请看看美国数学老师的推荐信:
我很高兴写这封信,并以我的名誉担保。学习期间,斯蒂芬(孩子在美国的英文名)不仅勤学好问,而且富有同情心。
斯蒂芬经常以自己的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在学校期间,斯蒂芬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通常比别人回家晚,有时候她也在学校里帮助别的同学。学生们尊重她的文静和才智以及她解决问题时的耐心。有斯蒂芬做学生我很高兴,她在任何校园都会受到珍视。
为上述及更多的原因,我向贵校推荐斯蒂芬。
仅仅三四个月,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自信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是什么起了如此奇妙的催化作用?
我想说,是不同的评价标准使然!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看到“另一半是满的”。
“另一半是满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探讨!
以上观点并不成熟,敬请指正,继续交流。谢谢!
祝虎年大吉,万事顺意!
吴胜平
2010、2、3
早晨,还看到南京致远外国语学校的一位老师,写给校长的《校长,您没有失败!》一文,提到了我们教育的问题,事情源自孩子们口头的学雷锋的热潮和行动上的漠然的反差让校长心寒。
前两天,与支教的孙浩老师就支教做了一点交流,说滨海学校的老师说:“xx老师在当地支教的时候,认真刻苦,可是考试还是考不过本地的老师。”这似乎印证了该校校长的一个观点,即我们泰州的素质教育搞得好,应试教育不如他们。为啥?有考试成绩为证。我记得当时陈勇梅也说过这个事,我告诉她,下次校长再说,你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的观点,不必去理会那种考试,读三遍、做三遍、背三遍、默三遍的高分背后,是对孩子心灵的毒害。这样的效果,我用两个词语来形容:一是掩耳盗铃,二是坐井观天。毫不夸张地说,每每想到那幅冰冻三尺之时,全校学生趴在操场上的椅子上考试的照片,我就想哭。考得这么好,当地的高考成绩为什么上不去?为什么是我们去他们那里支教,而不是他们到我们这里来支教?
最近听了一些课,也做了一些思考,我觉得,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着四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读不懂教材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目标的缺失、错位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语文课没有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
第四个问题是标准的模糊缺失。(刚刚在海陵文教网上看到的去年的教学案例获奖情况)
我们做过一次关于文本解读的调查,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自己去认真解读教材,而是有教参依赖症,老师们对与教材的认识是基于教参的,那么,教参真的那么准确吗?四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天鹅的故事》,教参上归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主要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真的是这样吗?这只是故事里的事,而作者讲的是在访问期间听斯杰潘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天鹅的故事》是故事里的故事。所以,教参,不是标准。
那么,怎么解读文本?前年我讲过,今天就不再重复了,如果非要说,我想,就是一个字:念!我想,我们现在有一种误区,就是要学习许多解读文本的方法,方法真的很重要吗?我不知道,我想起来了我们考过驾驶证的老师,初学都会拿到一张如何起步停车的流程。把那个记熟了就会开车吗?肯定不是。那张表,给各位都背熟了,就会开车了?不行,得上车操练。解读文本也是这个道理,方法是个纸上谈兵的东西,关键需要自己去操练。所以,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怎么念,似乎还是要说。
首先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状态。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进入文本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以何种方式进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甚至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本细读方法。独立沉入的文本细读之后,还可以与名家细读、权威解读进行比较学习,发现不足,追问原因。这样的文本细读,你会发现在精神受到熏陶净化的同时,也会发现文本的缺陷,教材的不足。这样的细读,其实是自身的阅读与赏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怎么不叫人迷恋呢?
文本解读的度。我认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 (摘自《沈大安谈文本细读》)这个时候,该是我们回归教师身份的时候了。作为教师,我们的文本细读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我们最终选择利用的内容,就应该是符合新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发展目标,符合学生的需要,当然也要考虑编者的编排意图。我们应该学会“舍弃”,舍得“放弃”一些东西。
如何舍?要把握各年级段阅读教学目标
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
要考虑教材围绕“主题”编排的单元特点
我把文本解读总结了这样的几种文本解读的策略:
咬文嚼字、感动自己、生活积累、留心观察、广开材路、文学底蕴。
首先,时间是初春,“突然寒潮来临”“湖面又上冻了”,这段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提示。春天到了,天鹅从南方返回贝加尔湖,这是候鸟迁徙的经验,然而,突如其来的寒潮让湖面又上冻了,但,凭借经验,天鹅判断,有可能破冰。于是,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开始了它的壮举,为什么是老天鹅?去看看《生命的壮歌》中的老羚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是种族延续的规则。为什么是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为什么腾空而起?为什么是重重地?除了勇敢,更是试探,如果老天鹅不能让冰面“颤动”,而是砸死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和别的体积小的候鸟一样,“只好飞走,再找暖和的地方。”正是这冒险的一击,让天鹅群看到了希望,才有了下面的破冰场面。也正是这个场面震撼了斯杰潘老人,让他从此放下了猎枪,这也恰恰是课题为“天鹅的故事”而不是“老天鹅的故事”的原因之一。再比如,二年级有篇课文《谁的本领大》,课文里有一句,说“太阳和风碰到了一起。”第二天,还是“碰”到了,第一次比赛之后,老师在设计的时候,问了学生一个问题:风失败了之后,一边走一边会想些什么?然后学生就说了,哼,不行,我明天还得去找他。老师顺水推舟,过渡自然,好。可是,不对呀,老师你刚刚讲过碰是偶然遇到呀。这不是立刻自煽耳光吗?然后再说到价值观的问题,咱不能教孩子瑕疵必报、小肚鸡肠吧?这是一个教学细节,也体现了文本的把握。
第二条,感动自己。一些情感内的文字,我们需要调细学生的情感,通过我们的教学逐渐让我们的情感无限贴近作者、文本,从而最接近文本的内核。而作为这一工作的桥梁,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大量的工作,让自己真正走进文本,形成共鸣。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种共鸣应该是真正从内心产生的,从语言文字中来的,我想,这是不是语文教学的情感。由此就想到了一则课例。《永远的白衣战士》。三个永远。
第三个,要广开材路。这个材是教材,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比各种版本教材中对不同文章的处理进行横向比较,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关注原文。
第四个,关于教师读书。读书的好处,读什么书。
其他略。
第二个问题,教学目标的问题。我们必须记住,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三个问题,语文课要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
比如五年级有一篇课文,《梦圆飞天》,这是一篇通讯报道,教材中还有许多科学小品文、说理文等等,到底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我们不是常说吗?语文味,语文味,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我想,是不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去关注文字以为文字如何表达本身。
关于课堂教学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大家探讨:
v 记叙文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处理好“文”与“情”的关系;安排好“人”与“事”的关系;设计好“导”与“读”的关系;协调好“说”与“写”的关系。
v 说明文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借题材之多样,抓激发求知欲望
借事理之有序,抓思维方法训练
借文笔之生动,抓 学习语言特色
借途径之特殊,抓培养多种能力
诗歌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儿童诗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抓思想内容与语文形式的统一。
从形象感知入手。
充分发挥儿童诗的情趣。
注意诗的含蓄和跳跃。
重视儿童诗美的陶冶。
古诗教学应该注意:
讲清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融合情与景,体会意境美。
分析悟境界,感受情感美。
讲解知理趣,领会哲理美。
诵读品节奏,鉴赏声韵美。
应用文体的教学设计:
注意抓准难点;要注重语言训练;要注意比较、归类;要重视学生的应用。
结束语:
最近聊课成瘾,瞎说惯了,很享受,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瞎说,各位海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