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堪破人生,不惧头破血流《十八岁出门远行》

堪破人生,不惧头破血流《十八岁出门远行》

作者: 朝西的向日葵 | 来源:发表于2024-05-15 09:49 被阅读0次

余华,用幽默的语言和自黑的方式,对抗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不自洽。读过《活着》的人,恐怕都当面质问作者,怎么能把一个人一生中的凄苦和悲惨写的那么彻底、决绝。

待有了人生阅历以后会发现,现实比小说更残酷。

最近读余华这本《十八岁出门远行》,由10个小故事汇编而成,开篇故事便是《十八岁出门远行》。本人对这类写作手法还是需要慢慢适应一下,各种象征手法、时间穿插、意向表现,令人有一点琢磨不透。

开篇第一个故事,十八岁的少年人,狂傲、不屑、洒脱,在离家出门遭遇了冷漠、哄抢、暴力,经历了情感上欺骗和背叛,身无分文、遍体鳞伤。躺在破败不堪的卡车里,外面是狂风暴雨,大脑中是晴朗温和的日子,父亲帮他收拾行囊的画面。

我们被朝九晚五捆绑着,在职场中求生存,总是被虐到精疲力尽、生无可恋。那又如何,人生还需要继续,而我们还要做好面对下一次暴风雨的准备。和《活着》讲的不是一个道理吗?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何其之相似。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往事与刑罚》这篇小故事,读一遍,没看懂 ,再读一遍,还不懂.....。好吧,净身焚香,正襟危坐,重新开始。小故事读了三遍,终于有一点思想的小火花了。有写作习惯的朋友们会特别有感触,有一些人生经历中的“疤”会令我们坐卧不宁,它藏在潜意识里不经意间出来捣乱。但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倾吐,于是,我们会写一写隐晦的文章,宣泄内心的郁结。故事之中一共有两个人物,陌生人和刑罚专家,陌生人代表处于矛盾之中的个体,而刑罚专家则代表了自我审判。当个体坦然接受自我审判的那一刻,一个人的内心冲突也就得以化解了,或者说和解了。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书本的后面,竟然写了作者写作的感受,尤其是对作品《此文先给少女杨柳》的解读,让人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作者将其写作手法称为以“时间为结构”,打破了传统意义以事件、人物、故事为结构的叙事框架。作者把时间分裂、重叠、错位运用到作品之中,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恍惚感,在错乱重寻找秩序。大概这就是作者最后说的,你说我什么都没写,可是我觉得什么都已经写了。

余华,总是用简单的语言,幽默的灵魂为我们解读最为残酷的人生,若不是将人生参透堪破,怎能如此精炼地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人生课题。

相关文章

  • 《十八岁,出门远行》

    带着年少的轻狂,背着重重的行囊,十八岁我出门远行。目标茫然 ,由东到西 由南往北。我像一只孤独而骄傲的飞鸟//不知...

  •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列火车朝西开去 我的第一次独立出门远行 就荡漾在湖心 风光无限好 也藏不住一颗少年的心 向西 向西 青春的四年 ...

  • 十八岁出门远行

    漆黑的夜里,火车静静的停在站台。我躺在床上听着一旁大叔的鼾声在车外另一辆火车的轰轰声的包裹中响起又平息。我透过看...

  • 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们大多都是在十八岁踏入大学的校门,年龄可能相比之或早或晚,但也都相差无几。 第一次出门远行,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

  • 十八岁出门远行

    很多年以前,读到当代作家余华的这篇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从此,我便开始了一个人的幻想时代。 我渴望着像小...

  • 十八岁出门远行

    1 就在昨天赵老四把儿子赵秋生叫道跟前,然后在他周围转了一圈,还顺手拍了拍秋生的背,捏了...

  • 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从小在上海长大,讲着一口脱都脱不去的上海话,听着从蝴蝶牌收音机里悠悠飘出来的沪剧和评弹,搬着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看...

  • 十八岁出门远行

    文/木子李 看完了余华写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我深有感触,也有一个故事要分享,关于我的18岁出门远行。有人告诉...

  • 十八岁出门远行

    夜晚如期而至,失眠也没有迟到,这段时间四处奔波,只为了那个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梦,在家里人的支持下,我大胆迈出了一步,...

  •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三六九,往外走。今日初六,让我想起多年前的第一次远行。 大概是有去投奔小爷的意思,高中毕业的那年春节独自出远门去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堪破人生,不惧头破血流《十八岁出门远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nd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