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问女儿:“《天蓝色的彼岸》书中的情节和你看过的哪部电影有点像呢?你想一想。”
她想了一会,茫然地说:“我想不起来了。能不能提示一下?”
我说:“心……?”
她脱口而出:“心灵奇旅。对吧!”
我说:“恭喜你,答对了。你联想得不错嘛!”
其实,还有一本书与《天蓝色的彼岸》和《心灵奇旅》情节也比较相似,只是女儿没有看过。这本就是《摆渡人》。这三部作品中,都有着对“生”与“死”的深入思考,在内容和主题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一是主人公都会遇到一个“另类人物”。
《天蓝色的彼岸》中的主人公“我”——一个小男孩,在“他乡”遇到了阿瑟。阿瑟是“他乡”的流浪者,他一直在寻找他的妈妈。在阿瑟的带领下,“我”回到了“家乡”,向姐姐道了歉,完成了心愿。
«心灵奇旅»中的主人公“乔伊”——一位音乐教师,在“心之来处”遇到了“22号”。“22号”是一个极度厌恶地球生活的灵魂。在和“高纳”重返地球,经历了很多之后,他发现了了活着乐趣,感受到了生之趣味。“乔伊”治愈了“22号”灵魂,救赎了自己,得以再次回到地球,享受地球生活,追寻梦想。
《摆渡人》中的主人公“迪伦”——一个十五岁少女。在“生”与“死”的荒原上,遇到了他的生命“摆渡人”——崔斯坦。在她的鼓励下,崔斯坦和她摆脱了荒原上恶魔的围追堵截,重回了人间。
二是他们都遭遇了意外事件。
小男孩骑着自行车,正在看鞋带有没有系好。刹那之间,一辆大卡车出现,撞了他。“他”来到了“他乡”,走向“天蓝色的彼岸”。“他”不想去那儿,往回去的路上跑。故事发生了转折。
音乐教师“乔伊”在兴奋地去参加“爵士”音乐表演的路上,他掉入了下水道,到了另一个世界。在心之彼岸即天堂门口,但他不甘心,拼命往回跑,最终到了“心之来处”,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旅行。
十五岁少女“迪伦”那天要去见她的亲生父亲。她坐的火车,在隧道内发生了事故。当她感知到自己时,才明白自己已经死了,到了另一个世界。如果要到灵魂的栖息之所,她必须要在摆渡人的帮助下穿过荒原。在荒原上行走了一段之后,她决定重返人间,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归程。
三是主人公都留恋人间生活
小男孩在“他乡”想念他的爸爸、妈妈和姐姐。他为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而懊悔。他为自己成为“幽灵”后无法向姐姐道歉而伤感。他离开后,所有人都在想念他,可是他再也回不来了。除了在“他乡”流浪,就是到“天蓝色彼岸”,获得重生。
乔伊不想去“心之彼岸”,不甘心,拼命往回跑,最终到了“心之来处”。与“22号”灵魂,帮助其点燃了生命的火花,重返了地球。
“迪伦”也是因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留恋,才毅然地选择逃离荒原,回到人间。
无论是以文字的形式还是图像的形式,这三部作品都在表达着作者的“生死观”。“生”的彼岸到底什么,谁也不清楚。但可以想到的是,一旦脱离了“生”,人们就会因失去而可惜,却再也不能够回来了。有时或许因意外事件或主观意愿,人们会有“生无可恋”的感觉。但那种意念,只是在瞬息之间。根本上来说,每一个都想好好活着。不然,怎么会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俗语呢?
“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活在当下,追逐梦想,不留遗憾,享受人生的奇妙之旅,不负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