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不可分,坚持不懈不倒翁。
欢迎来到箜的世界。
今天分享的是《牛奶可乐经济学》中关于市场信号的内容。
1. 为什么股票分析师很少推荐卖掉哪家公司的股票?
2. 为什么生产商有时候会在平面广告和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上印上“参见电视广告”的字句?
3. 为什么律师花在汽车和衣服上的钱,比同等收入的大学教授更多?
4. 为什么经济学里有那么多数学公式?
5. 为什么本应比大多数人都更擅长写作的人文学科教授,经常写出不知所云的东西呢?
6. 为什么“接近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
7. 为什么澳大利亚电影在美国如此成功?
8. 为什么在棒球界,年度新秀选手的次年表现一般都不好?
9. 为什么因为组织绩效糟糕而炒掉领导者的策略,对组织高层显得如此具有吸引力呢?
10. 为什么管理者容易高估批评的功效,低估称赞的作用?
11. 为什么商店会在窗口上张贴“导盲犬可入内”的海报?
经济学家大多假定,人和公司对与自身决策相关的成本及效益,都掌握着充分的信息。然而,在实践当中,即便是在作重要决策时,我们也往往信息不足。不过,对于这章的各个案例,成本效益原则却暗示:在有限信息下采取行动的代价,比承担掌握充分信息所需的代价更划算。
研究发现,职业股票分析师的推荐进行投资,这些建议几乎完全是片面的。分析师总是倾向于做买进推荐!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股票分析师做推荐时所面对的成本和收益。
设想有5名不同的分析师负责盯住同一支股票。每个人都想对该股在下月的价格走向做出准确预测,但他们同时也都希望跟被评估公司(多为其老板的客户或潜在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
考虑到上述情况,分析师非常希望在自己拿定立场前参考其他4名分析师可能做出的推荐。毕竟,他知道自己犯错的成本,部分取决于其他4名分析师所做的推荐。一开始他就明白,其他人的推荐多半会稍微偏向于买进,因为对分析师的东家来说,给受评估的公司拍马屁有好处。退一步来说,要是5个人全都推荐买进,而该公司的股价却跌了,那么,对分析师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遍的预见失误,他个人所承受的批评会很有限。
反过来看,要是他推荐卖出,其他4人推荐买进,而该公司的股价却涨了,那他就成了一个三重输家。他不仅推荐错误,而且这个错处引人注意,因为竞争分析师都看准了。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东家还会遭到潜在客户的憎恨。
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分析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做出跟其他分析师一样的推荐。每个人都明白,做出买进推荐,更符合自家老板以及其他分析师老板的利益。另外,其他分析师也不光要分析公司股票的表现,还会分析别人会作什么样的推荐。所以,我们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分析师最保险的做法是给予买进推荐。当然,其实买进推荐对一支股票未来的价格,并未提供什么有用的信息。
大多时候,卖方希望买方直接说出自己愿意付多少钱,可买方却害怕卖方索价过高,于是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并且买方希望了解要买的产品够不够好。而知道真实情况的卖方,却不可能透露产品的缺陷。在这种局面下,怎样才能掌握更多有关信息呢?
难于造假原则适用于不同市场条件下潜在对手之间的沟通情况。而在这种局面下,需要依靠“难于造假原则”,也就是说,倘若潜在对手之间的某个信号真实可靠,那必定是难于造假(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造假)的。
再举个例子,如两条狗都想啃同一根骨头,在决定要不要打一架之前,每条狗都迫切希望了解对手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难于造假原则”,狗会尽量让自己显得个头大一些。因为体格就是一种信号,狗的体格越大,就越可能是个难缠的打架高手。如果狗遇到的对手体格明显偏大,它很可能会退缩。但要是对手体格明显偏小,那它就愿意干上一架。
当狗狗们唤起了要打架的情绪,后背毛囊周围的平滑肌会立刻绷紧,使颈毛竖起,显得块头更大。但是所有狗都会这样,所以竖不竖起颈毛都没有狗会受到愚弄,体格看起来大点确实就是大一点,这一点就没办法造假了。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这一章还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可以找喜欢的去看看。
作者:箜
若是同频伙伴,欢迎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