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之所以成为“我”

“我”之所以成为“我”

作者: 后知后觉的蜗牛_ | 来源:发表于2021-12-25 00:07 被阅读0次

    因为“我”没有形成,于是总是去关注“你”,想从“你”那里得到存在感。

    所谓存在感,就是“我”可以存活的感觉,如果基本形成了,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自我形成了。

    于人而言,焦虑无处不在,而我们所感受到的焦虑或许都是死亡焦虑。它的对立面,是存在感。当一个人总是处在焦虑中时,那可能意味着,这个人的自我尚未形成。如果自我形成了,那这份弥散性的焦虑,就会变成自在感。而自在,就是“和自己在一起”,或者说“自己在”。

    自我没有形成的人,总在关注着“你”。要么渴望在别人眼里得到好评,要么苛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这都会给关系带来压力、剥削和破坏;自我没有形成的人,因为活在“我”随时会死去的焦虑中,会变得很敏感,好像每时每刻在每一种关系中,都藏着“生死之战”:到底是外界的“你”胜利,还是内在的“我”活下来。这也是在与人交往时没有边界感和规则意识的深层原因。

    当自我诞生后,一个人不仅获得了存在感和自在感,同时也会摆脱对别人的过度关注。当“我”的存在得以确立后,也就可以看见“你”了。也就是说,自我诞生的同时,意味着一个人终于能真正看见另一个人了。
    自我没有形成的人,更学不会独处。一孤独就不安,必须要找人陪伴,这从心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追求镜映的人,只要没得到积极回应,就会感知成负面回应。孤独的时候,因为没有镜子给自己积极回应,于是就会觉得自己的动力与意志都是坏的,这太可怕了,所以必须要找一个人,作一面镜子来告诉自己:你是好的,不管对方愿意与否。

    独处,不是与关系隔绝,而是关系的最高境界。见过天地和众生之人,才能真正学会独处和自洽。一般而言,成年人应该都见过了天地和众生,也形成了自我,但为什么有些成年人却没有形成自我、无法自我确认、学会独处呢?最根本原因是“他”在6个月前的婴儿期,共生需求没得到基本满足。在此后成长过程中若一直无法与父母或监护人建立起稳固持久的亲密关系,会加剧“他”的死亡焦虑和恐惧感。再者,若又没有与同学朋友等外界建立起稳定的关系,那么“他”必然会面临着心理系统的崩溃、自我世界的封闭、心智也不会再进步甚至还会倒退,甚至“他”可能会为了在极端压抑中寻求一个喘气的出口而做出让正常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

    当自我诞生后,一个人会尝试着与外界与他人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只是此时的“他”虽收敛周身荆棘却依旧用自我保护的方式不容人靠近,只有遇见那个哪怕被折磨得心力交瘁依旧不放手且肯无条件付出爱与包容的人,“他”才会慢慢地卸下防备,砍去荆棘,拥抱爱与温暖,也才会不断地爱上自己和生活,才能慢慢地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去成长。

    所以,我相信,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来自于深度关系。一个人之所以难以建立深度关系,就是因为这种难以言说的死亡焦虑;一个人之所以难以正常且持续的成长和发展,就是因为没有深度稳固的亲密关系支撑。当自我形成后,意味着“我”可以存活了,也终于能看见真实的“你”了。“我”和“你”就可以放心地去建立深度关系了,然后在深度关系中,去创造各种美好的事物,去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

    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他丈量世界的尺度。

    当“我”在黑暗之中,世界也必在黑暗之中,
    当“我”被照亮时,世界也会变得光明。
    当“我”开始学着爱自己,就有了去爱“你”的勇气,
    当“我”真正爱上“你”,“我”终于学会了爱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之所以成为“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ul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