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阅读 | 读《宁古塔》偶感

阅读 | 读《宁古塔》偶感

作者: 唐四平方根 | 来源:发表于2020-10-16 00:25 被阅读0次

    《宁古塔》是收集在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

    很多小说,电影,电视里面经常有下面的台词:“流放宁古塔,永不录用!” 或者是:”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

    被流放的人的身份就是:流人。

    等级排列:
    1)普通人(官,军,百姓)
    2)披甲人(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
    3)流人 (流放过来的人)

    散文结构

    本文作者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宁古塔的位置在东北,即现在的黑龙江省宁安市老城。并且介绍了宁古塔没有塔,是满语音译 “六个” 的意思。

    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朝对犯人的惩罚,流放是“不轻不重” 的惩罚。介于打和杀之间。

    特别介绍流放宁古塔的具体情况,流放不是自由活动,而是做苦力,女的给披甲人为奴,而披甲人是 “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 “。

    单单清代东北流人总数在一百五十万以上,因为连坐,一人犯法结果可能是九族的人被流放,作者在第二部分有个精彩的描述。

    树上叶子那么多,不知哪一片会出事而祸及自己,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什么时候会危害到整棵大树,于是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这般,中国怎么还会有独立的个体意识呢?

    第三部分是描述流放的人里面很多是冤枉的,连坐的,详细列举了一个”南闱科场案“ ,洋洋洒洒千字文,去东北的路上也排成长队。最后作者点出:

    这是中国人面临最大的冤屈和灾难时的惯常心理逻辑。一切理由都没什么好问的,就算是遇到了一场自然灾害。

    第四部分是中国的文人在被流放之后,面对灾难开始寻找生命的底蕴。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思乡之情。

    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第五部分是中国文人除了享受友情之外,开始文化输出,教书,教耕作和商贾,研究当地风土人情,客观上是:

    几乎全方位地推动了这块土地上的文明的进步。

    特别是有几个代代流放的南方大族所起的作用最大,其中谈到了因遭到文字狱而世代流放东北的吕留良家族的贡献。

    第六部分是作者要表明他的观点了。

    我希望上面这些叙述不至于构成这样一种误解,以为流放这件事从微观来说造成了许多痛苦,而从宏观来说却并不太坏。

    不。从宏观来说,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部分流放者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手忙脚乱地创造出了那些文明,并不能给流放本身增色添彩。且不说多数流放者不再有什么文化创造,即便是我们在上文中评价最高的那几位,也无法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流人才。

    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也许最后这一段是作者写《宁古塔》要体现的主题。

    有所得

    明写地理,实际写历史,内涵是文化的影响。
    好比梵高的那幅星空图,把星光的流动的轨迹也画出来,通过明亮的色彩绘画出时空的流动。

    这里,作者用历史,用文化给宁古塔这副画添加上了时空的流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 | 读《宁古塔》偶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wn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