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的过去,有助于预知未来。同时,又不能被束缚,要有超脱的眼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
一、历朝历代的兴盛皆因明君能臣,衰败也因昏君奸佞。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无论尊道还是尊儒,一直是中央集权制,施行至上而下的管理。
管理层的意志和能力就是国家的方向和兴衰。
二、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也不能考验人性。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常态生活中,人们几乎无大差异,随波逐流。
在特定条件下,在利益面前,永远是博弈,怎样的利益最大化,是个人知识、眼界、认知、经历等的综合反映。
所谓的经受住了考验,也是个人评估后的一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三、利益博弈是永恒的主题,看清看透,予人予己。
这里的利益是泛指,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不同的人不同时间段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如何识别,如何平衡,如何分利,决定最后的博弈效果。
四、读历史亦即继承文化,继承文化亦即构建心理暗示。
在学历史的过程中,人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在认知层面对社会的进程建立了体系,当某个时候人们遇到了书本中曾经学到、看到的场景,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按照书本的套路去处理和应对,这是文化传承,也是潜意识的作用。
五、乱世造就文化繁荣。
魏晋和两宋时期中华大地纷争不断,也是文化最繁荣昌盛和百花齐放的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无论尊崇什么样的价值观,主流意识和文化都会集中在某一点上,虽然短时间会有一些突破或创新,终究太单一,很难真正有大成就。
在乱世,情况会有一些不同,人们的观念不定,没有束缚,各种各样的观念都会产生,即使某一种观念成为了主流,也不会阻碍其他观念的演变。
乱世伴随的文化繁荣,盛世伴随的文化单一,都是相对的,是社会阶段发展的必然,他们相依相伴,相互转换。
六、朝代的更替源自统治者的固执和贪欲,也是封建社会子承父业的必然结果。
兴需要好几代明君贤臣,衰只需要一到两代昏君奸佞。
一个家族每一代都出能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家族能在历史上出几个能人已经非常不易。
一个家族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保持在社会中的地位稳定,而不是考虑如何垄断,千秋万载。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克服困难、面对压力的基因,缺少治理和保持延续太平盛世的制度。
学历史是为了通过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认清社会演进的机制和原理,指导我们现在为人处事,让人生过的更明白。
站在历史的长河人就是一点,顶多一个线段。
站在个人的角度,它是全部,要让生活更精彩。
看淡、忌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