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简直太丰富了,无论是吃还是穿都被过度满足着,即使是关心,也因为大人多,孩子少,比例失调,大人的爱多的无处安放,一股脑儿都加到了孩子身上。小时候读《红楼梦》觉得只有贾宝玉是那个被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人。但是,现在的孩子几乎都被宠成了宝玉。我记得小的时候,自己好像也没有品尝过被母亲特别细心照料,呵护的成长。反而在被散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为大人的辛劳。但等我当了妈妈,我却深深体会到了做散养妈妈的不易。因为那时候的散养是全民散养,大人顾不上小孩子,所以,小孩儿就像长在山坡的小树,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阳光雨露,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也得自己学习承受。但是,现在意义的散养是故意为之,是有为如无为的境界,大人要在孩子面前创造条件,刻意显出自己教育的不刻意。
小时候,我记得上小学以后,除了吃饭,睡觉,孩子们几乎是不怎么着家的,我们的世界里多的是同伴的喜怒哀乐。我们一起在田埂上疯玩儿;一起将跳皮筋,踢毽子练到极致---皮筋:从脚踝一直跳到脖子的高度。毽子从定在脚面上一直定到头顶;还会偷偷的学习骑大人的二八自行车,摔倒的时候就找个柴垛子……可现在呢?我孩子的最好的玩伴儿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最依赖的人还是我。正因为我在她生活里的不可或缺,所以,反而我需要掌握更多的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来教会孩子很多的事情。因为作为大人,身上承载了太多陪孩子长大需要的角色。
生活中像我这样,认真的,真心的想要与孩子做朋友的家长比比皆是。但是,又因为做这样的妈妈也很累,所以,会烦,会燥,会无端发脾气……作为家长要想和孩子和平相处,彼此尊重,最重要的任务其实是和孩子一起修炼脾气---拥有可控的情绪。
我们以前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情绪是自发的,被动的反应,不受自己控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其实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证明:情绪其实是理智的一种反应,二者不可或分。情绪其实也是一种智力,耶鲁大学教授彼得.沙洛维最先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个名词。证明情绪是可以通过锻炼进行修炼的,人可以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深呼吸,抚摸身体,闻香,沟通交流,说话谈心,运动,冥想,写作等方法改变自己的心情。一个孩子如果只靠大人的行为塑造去培养正确的好的生活习惯是远远不够的,行为主义是大人看到孩子哭闹,就对他进行镇压,孩子做了坏事就会受到惩罚,孩子做了好事会得到奖励。但是,这样单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会导致孩子的低情商。一个孩子只靠行为塑造,很难培养正确的习惯。大人其实要做的是:挖掘孩子的积极的心理潜能,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对自己做的事儿负责任,当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掌控感,他就对自己的脾气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调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