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很快,硬件更新迅速,各类app层出不穷,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大便利。年轻人运用手机得心应手,中老年人却多多少少都会感到困惑,对手机用不习惯,甚至不会用。这是为什么呢?如何才能改善这种情况?下面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智力因素
从智力的量来说,绝大多数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拥有正常范围内的智力商数(智商),是足以应对手机操作的。另一方面,从智力的质来讲,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就有比较大的差异了。
从质的方面可把智分为两种类型:流体智力(液体智力)和固体智力(晶体智力)。流体智力以生理条件为基础,是指敏捷性、反应力、计算能力等。儿童和青年的流体智力很好,他们反应迅速、记得快、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流体智力随年龄增大而降低,到了老年就变得比较弱,表现为反应慢、记忆力下降等。固体智力则相反,越老越丰富,指的是判断力、经验等等。
如果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较高的流体智力能使孩子快速上手。如果中年以后才开始接触这些,那么落后的流体智力会阻碍学习。再加上,中年人的固体智力中并没有包含电子产品的概念和相关经验(因为以前没接触过),所以固体智力也用不上。而从小就玩相关产品的人,即使老了,流体智力有所退化,但固体智力中的大量相关经验能起到弥补作用,所以这类人老了还是玩得很溜。
现阶段的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主要面向对象是中年人以下,研发设计团队也以该年龄段的人为主,所以在考虑老年人方面是有目的性和方法上的缺陷的。比如,用户体验的测试对象恐怕很少有老年人,所以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使用习惯还做得很不够。
二、非智力因素
造成中老年人用不惯电子产品的第二类原因是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如需求、兴趣、动机等。
年轻人对电子产品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例如,苹果手机的发烧粉丝会连夜排队等候第二天一早的首发;安装了一款新app会第一时间把各种功能全都熟悉一遍;对发现各种小技巧十分热衷;换了一个动态壁纸都能激动半天……这些在中老年人看来都不可思议:这些值得那样激动那样在乎吗?说白了,中老年人根本就不care这些,年轻人把手机说得再天花乱坠也不能打动他们。中老年人已经丧失了对手机等产品的兴趣,而兴趣的缺乏阻碍了他们去钻研手机的使用方法。
了解了上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何帮助中老年人使用手机呢?
第一,建立强烈的兴趣或动机。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还是有部分老年人玩电脑手机玩的很在行。他们往往喜欢拿电脑手机来打牌、下棋、炒股,这就产生了兴趣。有的老人希望能通过微信视频与远方的亲人面对面聊天,这就产生了使用动机。还有的老人喜欢在朋友圈分享文章或者自拍,收获很多评论与赞美,这使他们产生了心理满足感。最近兴起的抢红包也很能抓住老年人的心,钱虽然不多,但抢的过程却是扣人心弦。以上种种,都能加深老年人的使用兴趣和动机。所以,无论如何要为老年人找一个兴趣点,让他对手机产生依赖,也就有助于他们去钻研学习。
第二,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年人要靠自学,是很难掌握的,所以需要年轻人手把手地教。在教的时候,不能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很多年轻人觉得很简单的操作,在老年人看来是非常复杂的。本质上,使用手机,是将外在感知和操作,内化构建成一种使用者心理模式。在这个心理模式中,有一些共同原则放在任何环境下都适用,如屏幕向右滑动就退回到上一级画面。要实现一个目的,我们需要很多步骤操作,这些操作在老人眼中是一步一步分裂开的,前后没有逻辑,很难记忆每一步,缺乏一个总体思路和框架。而在年轻人眼中,这许多步根本就是一步。老人着眼于局部细节,看不到整体,年轻人可以先从宏观上引导老人,让他们形成整体观,在逐步完善细节。
年轻人在教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耐心,要非常慢和详细解说,一次只教一个很小的功能,等老人完全会用了,他们会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过几天再教另外一个小功能。不要每天教很多,老人会烦,会记不住。学会一个,要反复使用这个功能,避免几天不用又忘了。
年轻人在教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语气,比如不要说“这个很简单啦”,这样可能会无意间打击老人的积极性,会使心理敏感的老人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甚至这种否定会扩大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导致恶性循环。
年轻人要多鼓励、多表扬老人,哪怕老人一时间因为学不会而闹脾气,晚辈也要多包容,不可以也跟着发脾气。注意引导老人,让他们不要用“人老了所以学不会”来安慰自己,潜意识里作为否定自我和逃避学习的借口,以及学不会时的台阶。很多老人虽然嘴上说不想玩手机,但他们心里其实是很想学会的,看一群人玩得开心,他们也很想融入这个圈子,一起发微信、抢红包,但是自己半天学不会,又怕其他人特别是晚辈笑话,所以老人可能会产生酸葡萄的心理,来作为一种自我安慰的防御机制。这时晚辈一定要思索老人的心理,耐心从正面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