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桃花源记》中的疑点诸多;细品陶潜,说了一个多么蹩脚的谎,却教世人神往!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私谥“靖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他生性率达,聪颖不羁。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弃官还乡,时而“种豆南山”,时而“采菊东篱”;时而“抚无弦琴和之”,时而“饮少辄醉”;时而观“飞鸟相与还”时而“著文”吟诗篇。何等洒脱,令人膜拜顶礼!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熟悉得很,“世外桃源”景美人和,无战乱纷扰,想必也许私欲之争。自然成为世代传承和时代更新的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多少人们为之向往追求,多少时代为之奋斗不息!
可是细品《桃花源记》,却发现诸多疑点,愈思愈惑。
不妨带领大家,一一探寻之,图个好玩!
①数百步的桃花林,必然规模盛大。众所周知,“有桃林,必有人家”。桃花盛放,果木飘香,几百年过去了,诸如刘子骥等众多猎奇者,怎么可能发现不了如此仙境之所?
②“见渔人,乃大惊”,既然大惊小怪,说明之前并无外人到访;“不复出焉”,说明桃源人也未曾出去过;“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和外界的人是一样的。那就奇了怪了!从秦末到东晋,几百年历史,服饰上是有较大变化的,桃源人如何做到了“与时俱进”??
③“鸡犬相闻”“设酒杀鸡作食”,可以看出家禽家畜类应该比较富足。“往来种作”时,绝对不会只有人力。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兵荒马乱“避秦始乱”出逃时人们,保命要紧,如何顾得带上鸡犬,牵着耕牛乎?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中点明了当年出逃的应该是家庭同族式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百姓和乐幸福其乐融融。那么这几百年来,他们的繁衍生息,难道不会遭遇“近亲结婚”等遗传学问题?
⑤桃源人如此热情好客,盛情款待,临行前还特别交待“不足为外人道也。作为渔人,你肿么可以背信弃义,不但“处处志之”做记号,还告知太守去寻?如果说世外桃源值得人向往,那么世人的诚信是不是本文批判的主题?
⑥当然,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的,不过是寄托当时人们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故事可以虚构,想象也要合理。可是陶潜,你编故事的能力也太次了吧?你也太随性不较真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