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14)
房子这个话题太烂了,烂透了。微信里、电视里、报纸上、门户新闻上,朋友、同事、校友聚会聊天,铺天盖地。而且还十年如一日。就像坐在别人旁边抽了十年的二手烟,有害身心啊。真是烦死人,凉透心。
不行,不忍了, 我要报复。让你也抽抽我的二手烟。不过,保证是不一样牌子的烟。
自上古有巢氏筑巢而居开始了人类历史以来,这个“巢”也就把人和动物隔离区别了开来。免去了居无定所,禽兽蛇虫荼毒,得以安居繁衍,这个社会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人,也就不再天真自然。
房子,来自原始深处的记忆,它会带来安全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外面灰头土脸,回到自己的家,天王老子也管不着。
要是杜甫来看到现在的房市,他一定会发现他很幼稚,以为有千万间房子,每个人都有房子住,大家就会很开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为天下寒士都像他小家子气。
一套怎么够呢!两套也不行!三套四套五六套……没看到“宿”怎么写吗?有一百套房子才叫归宿!
但是,还没买房的人啊,何处是归宿?难道说的“宿命”就是为了这一“宿”,把命都搭进去?
面对一路飙涨的房价,有人唱千山万水总是情,有人拉二泉映月。但没人知道什么时候剧终人散!
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基本靠猜的问题。但既然哥德巴赫猜想都有人猜想成了数学家,也不妨碍我猜想一下,或许能成为个砖家?
言归正传!
房子是一个经济问题,这里就不再用什么通胀通缩加息减息、这原理那定律等等的绕脑的术语了。
因为,社会经济问题,古人说的更加简练,终究不过是:物以稀为贵、货重币轻、货轻币重、人贱物重、物贱人重的问题。
那么,讨论社会经济问题就要针对三个变量:人、物、币。
和平年代,是社会建设周期,非正常毁灭的少。人、物、币这三个变量都是在持续增长的。人口越来越多了,生产率越来越高物质越来越丰富,货币投放量越来越多。但各个阶段,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是一个人类史上极其夸张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参与数量史无前例,涉及十亿农民向十亿市民的转变过程。
参与的维度史无前例。区域维度上主要是由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向沿海一带、经济特区聚集的过程,是由面向线、向点迁徙的过程。“1997,又是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然后,天南地北的人都往那个圈钻了。
产业维度上,由农业大国摇身一变,成了世界超级加工厂。互联网发展更是让信息、财富、人才指数级加速聚集在互联网产业发达的一线城市 。
这些都是一个短时间形成的超级大城市。人口是短时间爆炸式增长的,货币是宇宙洪荒流入的。而房子,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个城市其面积是常数,一千平方公里就是一千平方公里。人口大规模的涌入一个地方,就面临安居乐业的问题,而且面临后代繁衍问题,国人根深蒂固的“家” 文化,是很重视房子的,而且很喜欢为子孙后代作长远考虑。
所以,像深圳这样一个人口在短短一段时间内剧烈暴增,且以年轻人为主的城市,未来繁衍的潜在人口是非常非常多的。这相当于当下的“刚需”又加上了“未来需求”这个杠杆,所以房子作为“住”的需求是非常非常大的。
而且像深圳这样的城市,不是一般的城市,作为创新之都,是人才聚集之地,高端产业聚集之地,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作为信息流中心、资金流中心,财富更是不断的往这些地方聚集。
财富是需要载体来保值增值的。在工业化时代,既有实用性又有相对稀缺性的,只有房子可以作为海量货币的载体,同时,房子可以按揭付款,甚至零首付,相当于给海量货币加了杠杆,变成了天量货币。所以,房子作为一款可以炒的“金融产品”,其需求是非常非常大的。
物以稀为贵,所以,像深圳这样的城市,人贱房重、币轻房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作为标杆,比价效应下,其它地方,即使人口和资金都外流的“垃圾股”,价格都会纷纷上涨。
为了限制房价的上涨,政府可谓“呕心泣血煞费苦心”,它的杀招就是限购、限购、还是限购,真是一招鲜吃遍天啊。但是结果总是适得其反,越限购越涨,真是屡败屡战精神可嘉啊。
人、房子、货币。人和货币都不稀缺,房子才是稀缺的。限购稀缺的,那么稀缺的就更加稀缺了。所谓限购,不就是囤货居奇哄抬物价吗?本来房子作为一种商品,就天然的缺乏流动性了,还限制它的流动性,让更多的货币追逐更少的房屋供应。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房子的稀缺性根本上是由于膨胀的人口和膨胀的货币供应堆积在有限空间造成的,地方政府是这个有限空间的掌控者,并加重了房子的稀缺性。 怎么改变这种稀缺性? 政府“改邪归正”多供地、降低出让金、放开限制,就能解决问题?显然很难。
第一是不能根本是解决房子稀缺性,只是暂时缓解而已。第二,天量货币捆绑在楼市上,房价一旦剧烈掉头向下,引发的金融系统风险,那将是经济不能承受之重。第三,更背后的当然是中美之间的较量。中国的楼市、美国的股市,谁先倒下,谁成为肥料。这就是背后的政治问题。
所以,按照常规思路,多供地,降低出让金、不再限购等,也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还不如像现在这样拖着,说不定能熬到对方先倒下。
那么,就以更大的历史角度来看看,人、物、币为什么聚集在一个地方,最终又怎么散开的?
农业时代,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地最值钱。逐鹿中原就是追逐财富,拼死拼活,人头翻滚,就因为那里有肥沃的田地,有大量的财富,大量的人口。
工业时代,最值钱的是生产资料和运输最优化的地方,有铁路枢纽、港口、机场,城市才能发展起来。全球五百强基本都是生产型企业。
如今的大商业时代,最值钱的都是要么掌控资金流、要么掌控信息流、要么掌控物流的企业。所以,现在的五百强多是些金融、保险、互联网、物流行业。财富在这些公司所在城市汇集。
这些地方,都是各个时代,生产效率最高的地方。财富涌入这里,人追逐到这里。就像当年说的,广东遍地是黄金,天南地北来淘金。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但时代是会变的,而且必须会变,现在大到全球经济模式,小到贩夫走卒,都有点难以维持下去 。
利尽则散。
利不在了,也就散了。
但散了,又到哪里去逐利?
更高效率的商业模式—物联网时代
科技是反稀缺性的。 互联网应该是扁平化的,让人口、币、物更加分散均匀的,但事实上,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却让人、币、物更加集中。因为,这仅仅是刚刚开始。
将来的物联网时代是怎样降低房子的稀缺性的?
无非就是要么增加供应量,要么流动性。
1,房子不再是70年产权,二十年产权就够了。到时候,建房子像复印一张纸一样,商品房就应该有个商品房的样,像手机一两年就换一部一样。不稀缺了,也就不稀罕了,苹果、华为再好,有哪个傻逼口袋里揣着五六部的?
而且,有恒产不一定有恒心。有恒产就有惰心。当房子成了高不可攀的东西。有房的人和后代都会变懒,不愿意劳动,也不愿意生孩子;没房子的也失去了劳动的动力,人生无望啊,上班何时买得起房?投机倒把才有的一搏。久而久之,就成了有房阶级和无房阶级。
人生几何?一辈子困在一个用一生自由换来的笼子里。一家子70年困在一个地方多乏味啊?二十年产权的话,这里住的感觉风水不是很好,或者住的烦了跟邻居成仇家了,大不了尽快换个新房子住,人逢喜事后精神爽。也不用耗这么大成本。
现在的时代什么都讲究个流动性。工作上班很少在一个公司呆上一辈子。今年北上广,明年新马泰,后年亚非拉的。二十年产权,让人选择工作机动性强一点。
把70年产权变为20年产权,也符合国家喜欢折腾的本性,符合房地产公司的利益,也符合广大青年的利益。一个地方拆了建建了拆,能创造更多就业,更多商业机会。七十年做一次的生意变成了三次。攒十年肾都亏了才娶老婆结婚的钱,没有炒楼没有泡沫,打一两年工就可以买了。皆大欢喜!
通过这个,也可以冲击一下人们,有土就有财的观念。慢慢的,人们就习惯了买不起房就租房的观念。丈母娘也会变得可爱一些。
链家老总左晖在高层发展论坛就说了,全国房地产市场住宅存量有200亿平方米存量规模,但是仅仅有百分之三的流通率。
这什么概念?就是一只200亿股的股票,只有百分之三的流通股。哪怕流通量放大十倍,也才占了百分之30。
一旦人们普遍接受了租房,非常不可思议!
不过,得先过了环保这一关,技术这一关!不会很遥远吧?
2,70年产权不变的话。只能等到无人驾驶汽车了,释放了人力,可以用睡觉的时间花在上班的路上,买房就可以买到两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了。到时,房价爱涨不涨!老家近的很!
其它可能呢?留待大家的想象了。
洗洗睡了,继续搬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