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圈子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扶贫。
也是去年的暑假,迫于脱贫摘帽的形势严峻,政府从单位中抽调98人下乡包保,经过简短的培训,带着新奇与埋怨,踏上扶贫之路,身上带了一个叫帮扶责任人的标签。
时至今日,回首一年的帮扶工作,除了走村入户,嘘寒问暖,有哪些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呢?一次次略带尴尬的走进贫困户家中,除了寒暄还是寒暄,世事洞明的老人们似乎知道帮扶责任人的力量有限,每一次的交谈从不涉及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的老人们更感激的是我们隔三差五的坐在他们的小院中听他们唠一唠经历的苦难,说一说眼前虽贫困但也知足心安的生活状态。留守的老人们,过着最普通的生活,经营着耕作一生的土地,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每次看着树荫下,沟塘边他们扇着沾满汗水的帽檐,自得而心安的谈笑,心里总是反思,社会的不断进步推着每个人前行,他们的生活是拖了社会发展的后腿还是为我们昭示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图景,繁华之后,生活不该本真如斯吗?
走在连接四户帮扶对象的那条小路,每次几乎都能遇见相同的人,他们或在树下聊天,或是骑着电动三轮车呼啸而过,道路旁的新建房屋刚刚贴上了大红的喜字,耀眼的诉说着一个家庭喜迁新居的荣光。道路尽头的池塘在经历了台风后,蓄满了整池的水,相对上月时的干裂的塘底,显得温柔而充满希望。
看到一棵果实稀落的柿子树,我的帮扶对象家到了,每次走进这个普通的小院,老奶奶总是在忙碌,但不变的是她善良的微笑,饱经风霜的老人没有过多的言语,除了日常的走访询问,她从不多说一句话,有时感觉到话题太少,她会不好意思的搓搓手,起身去喊串门在外的老头子。老爷子年过花甲,皮肤黝黑,头发稀落,正如门口的柿子树,开口第一句总是:来啦,坐啊。老人很健谈,多次和我聊起他儿时吃不饱饭、失学的记忆,说到动情处,眼眶红润唏嘘不止,眼前的生活虽显得拮据,但儿孙满堂,老人有满满的知足。起身离开这个小院时,老人总是说“麻烦你们了,政府有政府的关心,但是日子过得好,还得靠自己”,听着这带着泥土味的真理,心里有慢慢的感动,扶贫不扶懒,扶贫先扶志,都如老人这般通透,乐观,何愁脱贫无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