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最优秀的高三毕业生往往不会把报考师范院校作为自己的首选志愿。我高中时候成绩平平,唯有作文值得一提;不是不想有鸿鹄之志,着实是因为能力有限不敢有太大的野心,就想着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像父母所期望的“风不着雨不着”,捧个“铁饭碗”去吃“国库粮”。绝非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更没有做“灵魂工程师”的伟大志向,在我们的认知领域里,农民的孩子当上老师了,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那一年我们运气好包分配,我就毫无悬念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初入职几年,确实需要一个角色的转换。上课几乎完全依赖教学参考书,把教参上的东西照搬到课堂上,生怕有纰漏,把自己课堂上要说的话都要写在备课上,像极了认认真真做课堂笔记的孩子,怕漏记了知识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是出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而是出于本分责任,是父母的教导:工作来之不易,得好好努力;教人家孩子得尽心尽力,这是一个良心活。
2001-2004第一轮高一到高三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摸爬滚打一遍心里有了点底;第四年开始换了鲁人版,一用就到2016年,这版教材至少教了4轮,我就这样从青年到中年。教材的重复使用会使大部分人进入舒适区,泡在温水里,职业幸福感增强的同时,职业倦怠感也会在不自觉地滋生,时间长了能力会生锈变钝,不愿意靠近磨刀石,不乐意接受新事物。即使是教育改革的号角吹响,还是习惯固有的套路,还总是挑出新事物的诸多不是,然后心安理得地按老路走下去,美其名曰这样对学生更好。殊不知这是一种对新事物对挑战的一种逃避,是一种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害怕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壁垒被攻破,又不知道得花多少精力和时间重建,想想都觉得累。
记得第一次上全校范围的公开课,整个学校的语文老师都要去听,我上的是《荷花淀》,那是一次颇有成效的尝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再有一次就是《声声慢》,再有一次是《我的四季》,还有《相信未来》,还有《雨霖铃》,还有《琵琶行》,还有《警察与赞美诗》,还有《纪念刘和珍君》,还有《拿来主义》,还有《雨巷》,还有《归去来兮辞》,还有《赤壁赋》与《我与地坛》······一路走来,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份职业,每一堂课都想尽办法做到有效有趣有货有提高,而且真心想把它做成自己的终生的事业,不仅仅是因为我传道受业解惑带来了成就感,更多的是我深刻感悟到教育超能力,尤其是语文教育。
语文与真善美从来都不可分割,美的文字具有勾魂摄魄的力量,让你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真正美善的文字从来没有刻意为之,也不会给人一种侵略感,是一种熨帖到每一个毛孔都能清透的舒畅。不管是和风细雨,还是嬉笑怒骂,不管是催人泪下,还是发人深省,总之读完之后觉得有味有情有理有用。许是一个字让你参出禅意,许是一阙词让你开悟人生,许是一段故事让你一转念心生莲花,一转身柳暗花明,一说话便妙语连珠,一落笔便摇曳生姿,从此师生便有了一路诗歌一路花开的幸福人生。
一旦真善美在每一个孩子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定会长成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当时为后世。教育不再是教与被教,不再只是是知识与能力,教育的最后是爱与被爱,是幸福与给别人幸福。我也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强烈,我要成为有“大道德、大理想、大胸襟、大思想、大学问、大智慧”的大先生,要做“负大才能抱大兴味”且享受职业幸福的小老师。不管做起来有多难,只要肯做,总会做出点样子的。
即便以我平平资质“大先生”只是我的美梦,美梦难成真;那我也可以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难忘的有点意思的小老师。
过去,你问我为什么做老师,我会说为的是碎银几两图安稳,现在我确确实实爱上了它,不能自拔。教学问育心灵,教学生更是化自己,教导一时受益终身,且行且珍惜,教育确实一种快乐之事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