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镜头里有良善--怀念王家福先生

镜头里有良善--怀念王家福先生

作者: 黄潮在高原 | 来源:发表于2023-10-28 19:07 被阅读0次

我认识王家福先生有些年头了。小时候他住在东大街川剧团宿舍,进出都要经过卖“刘宗秀素面”的家门口,刘宗秀是我大孃,有个外号叫幺弟儿的儿子,与王家福年龄相仿。夏天,常见他们一起去河里扳澡。不晓得是不是这层关系,家福也跟着幺弟儿喊我妈六孃。那个年代,乐山城很小,以大渡河岷江为天然界线,上至老霄顶、西湖塘,下至高北门。也就是古代城墙圈起来的地方,街上来往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即便过去多少年,一旦照面,可以说出你的过往一二。不久前我应邀去大渡河边一位大姐家喝茶,席间一位刚认识的先生觉得我面熟,问我小时候是不是住在县街,说他以前住在陕西街,拐个弯就是县街。就像两个陌生人,因了地下工作者的一句联络暗号,立马熟络起来。我们共同回忆起陕西街口子上的黄桷树,有幢精致的黑房子,几进院子,做了畜牧兽医站。这是那个年代留下的记忆。

真正对王家福有印象,是一年夏天回乐山,见我妈时不时长吁短叹,起因是我家有亲戚翻墙去搞婚外恋。多大一点事,一如天要下雨娘改嫁,在我妈眼里却是天塌地陷。有天上午有亲戚惊爪爪的来喊我,叫我赶紧去东大街川剧团,说我妈扭着一个女的要和人家拼命。待我赶到川剧团门口,只见王家福拉着我妈的手,嘴里说:“六孃,消消气;六孃,打人要不得。”见到我,家福赶紧叫我把母亲拉走:“晓潮儿,你来的正好,赶紧把六孃劝住。”后来我听说,幸好那天王家福回家看老人,正好碰上我母亲怒火攻心上门寻事,被他及时拉住,避免了一场说不清后果的打斗。

因了前程生计,我和家福在各自的城市和圈子生活,交集不多。每次回乡,大凡是乐山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摄影展览,总是会见到家福的摄影作品。大约是2010年的某一天,王家福先生的个人专题摄影作品展《彝人》,在乐山市美术馆展出。作品大多采用黑白照,极具视觉冲击力。我去观展后,在当时流行的新浪博客上,以“影人的责任”为题,写了我的观后感(见附件)。

真正对王家福先生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初。那一年,从洛阳大学退休回乐山的郭志全先生,耗时六年,皓首穷经,为他的老师,已故著名画家写了一本传记《画坛大隐李琼久》,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郭志全先生虽然是老乐山人,但后来一直在洛阳工作生活,回乐山定居包括为他的老师作传,纯属个人行为,与乐山当地文化艺术部门没有多少关联。也正因为如此,在《画坛大隐李琼久》一书的写作中,郭志全先生实事求是,还原了当下当地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些真相,包括“嘉州画院”成立前后的往事。同时,也从个人的视觉,对李琼久先生的书法绘画艺术作出评价。这是一本独立完成,没受过什么干扰和阉割的原创作品。

书出版了,郭志全先生便想找个场所,请热爱文化艺术的朋友们聚一聚,与大家分享。画家李琼久生前命运多舛,尽管有许多弟子,也曾风生水起过一些日子,可惜去世后除了留下的书画受人追捧,江湖上津津乐道一些花絮。门生故旧,大多忙于事业,况且每一个认识李琼久先生的人都热衷站在自家的小角度,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视线,品评乐山甚至四川艺术史上的一代大师。郭志全先生用了几年时间,对老师李琼久的书法绘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很多独到见解。这样一本具有独立思考的传记,阅读后一定会产生出许多话题讨论。

乐山书画市场比较集中的地方由过去的泌水院改造而来,乐山人叫做步行街。这个地方也是郭志全先生从小生活长大,他想借这个地方,为自己的新书开个发布会。于是,郭志全先生请了书画市场的黄老板,还有两三个老画家,广电报一朋友和我,借王家福的小酒馆开个小会,看看此事可否。家福好像是退休了,便在泌水院步行街,离“天地人文”牌坊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小酒馆,置办了传统的条凳四方桌,淘了些古建筑上的装饰品,热情为大家泡茶添水。席间,大家对郭志全先生的大作出版是一片叫好。待水面上的恭维告一段落,说到具体操办,一下子冷场了,坐中一长得清秀的老画师,囁嚅着说:“这个事情,怕是要先报告一下相关部门。”此话一出,就像一个菜农背着自产的一筐蔬菜进了菜巿场,有买菜的人说,你先不忙卖,先去商业部门报告一下。

这是我们时代耳熟能详从小熏陶洗脑后留下的病根。这不能怪那老画师,也许在他的绘画生涯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曾经过相关部门的批示。南京画家朱新建说过一些画圈里的现象,“越是画的不好的人,作怪的事越多。画的不好,又实在是想靠画画吃饭,想有当艺术家的这份荣耀,怎么办呢?只好花很多力气去讨好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士。”你别说,一旦圈子里或者某个场合中冒出这种人,简单的事情就会复杂化。大家听那面目清秀的老画师如是一说,气氛高紧,开艺术步行街的黄老板便说,“这样也好,正规些。”有人便跟着诺诺,这是常态,他们只会站队,即使还睁着眼睛,不过是睁眼瞎而已。正在此时,王家福先生开口了,他说,“郭老师不要虚,我认识的人多,去帮你勾兑。你来发布我张罗,就在酒馆门口,你说好哪一天新书发布,我早早把凳子抬岀去摆好。”乐山师院的典强接过话头,“你是主席,听你的没错。”那时,王家福还担任着乐山摄影家协会主席一职。

后来,郭志全先生的新书发布,没有选择步行街这个地方。因了四川省宣传部一领导高调出席,相关部门便择市文化馆隆重举行。此乃后话。

与王家福先生的最后一次交道源于一张肓贤门的照片,问了几人说是家福拍摄的,我想用在新出版的《乐山往事》的封面,他看了我发过去的样书设计封面,立马答应了我。谁知书未出,家福因病亡,令人唏嘘。一时间脑中浮现宋代诗人朱淑真的句子,远隔千里,就当送给家福最后的祝愿:“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附:《影人的责任》

看王家福先生的《彜人》摄影展,作者采用传统的黑白表现形式,以新闻记者的眼光,实证记录了大小凉山的彝族同胞在2008年至2009年那段时间的生存状态,具有社会学和民族经济学的参考意义。透过王家福先生的镜头,让我们看到摄影者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我们时代需要的。

过往的摄影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经过处理的画面,红旗招展,鱼水情欢的虚假场景。要不就追寻青山碧水,一草一露珠的禅味。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不仅仅需要深厚的人文情怀,还得具备历史的责任。这就要求作者生活在真实中,体现作为人的最根本的责任。他不粉饰,他没有幻觉,透过镜头前的苦难,作者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迟缓作见证。作者用强烈的黑白对比,向所有善良的观众讲述彜人的处境和困顿,目的当然是唤起全社会的关注。震撼之余,如果我们再把上世纪初期、中期表现彝人的影像连接起来,更值得深思。因此,我认为王家福先生这批影像最大的贡献,是为历史添加了文献,是山区、民族经济在本世纪初的一段证言。

我比较偏爱具有写实功能的摄影作品。现在国内许多地方都在发掘整理展出清代甚至民国年间的旧照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几个人还在乎当时的风景?反而对当时人们的衣着、习俗、包括小脚女人、抽鸦片烟的男人,穿官服、行街的小贩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那些照片以现在的眼光看,技艺并不好,是时间让那些原本普通的照片变得有价值,因为那时的场景不在了。

摄影是现在的人送给未来的人的礼物。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人看现在的照片,谁会在乎你当年的技艺,或者使用的是什么器材。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先生说过,“生活在真实中是人类对外力强加位置的反抗。是人类争取重新获得责任的意识。”透过王家福先生的镜头,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当今彝族同胞贫困的生活状态,也看到了摄影者的用心,自由和幸福的生活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参与,都来负责。只有当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们都站在一个屋檐下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说我们是中华民族。

2010年8月27日

本文原载新浪博客,后收入黄潮个人文集《一路读书去乐山》

相关文章

  • 胡乱画

    王家卫先生的镜头,真是,有魔力~

  • 对联,福运人安

    福运人安 风气正方保佑家祥和人安地宝, 心良善才修得后辈人福运绵长。

  • 与人良善,总得福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女人在一个肉类加工厂工作,有一天当她完成所有的工作,走进冷库例行检查时,一件不幸的事情发...

  • 每日一句情话

    雨后的重庆 像极了王家卫镜头里的样子 可惜的是 我关于它的故事 少了位女主角

  • 2020-05-05

    有奖励 万事皆有定数福祸皆因果何意 万事皆有定数福祸皆因果何意 我来答有奖励 历史先生 学史,以史为鉴,以史为镜。...

  • 怀念先生

  • 怀念先生。

    育树百年,枝绿叶茂。 总感觉自己像一颗树,安宁祥和。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肉食动物的猎食天性去哪里了呢? ...

  • 怀念先生

    先生当年决定弃医从文来拯救国人,唤醒国人的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然而先生焉知今日文坛靡...

  • 阴阳镜之天意弄人

    水镜先生府上 童子:先生,徐元直前来拜见。 水镜先生不语点点头。 徐庶:学生徐庶拜见老师。 水镜先生:。。。。。。...

  • 怀念松滋!王家桥~南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镜头里有良善--怀念王家福先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fm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