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一个从国民公知变成国民岳父的男人,一个自诩为草根逆袭的励志传奇,一个被外界包装成惊天阴谋的励志传奇。我长大后,大多数的时候,韩寒都不再扮演一个作家的角色了。我喜欢他的原因即不是因为《三重门》,也不是因为他赛车是全国第一的身份。只是因为青年文摘上,某个我不记得的编辑把他描写成了一个鲜为人知却又个性十足的成功的叛逆青年。我顶着与众不同的张扬自我的名号,喜欢上了杂志里面那张酷似谢霆锋的脸。
在交完了那篇名为“我的偶像是 ”的作业之后,我就将这个八零后的老男人忘得彻底干净了。后来有了微博,鬼使神差第一个关注了韩寒。由此开始了一场正式的明恋,不曾间断。
用闲暇的时间读了他的书,《他的国》、《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洪水猛兽》,最后才借了一本《三重门》读到封面破损极其骄傲的还了回去。
谈不上写得多好,甚至有些拼凑内容极其混乱的文风,可以说的上是黑心之作。但就是这样的作品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了我,导致我一度认为自己写文章被批评看不懂中心思想都怪罪给了他。
我所理解的世界当我喜欢上他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名正式的赛车手了。当我迷恋他的英姿飒爽超过不老童颜林志颖的时候,他出了一本书《我所理解的生活》。我买了两本,一本拜读,一本收藏。在家乡那个偏远的小城市也没有签售会,于是我模仿他的笔迹给自己签了一个名。后来搬家,书丢了,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一句宣传片里韩寒说过的一句话,我所理解的世界,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于是信了这句话,我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能跟喜欢的人在一起的城市。尽管我们没有在一起,我也没理由怪罪这个世界。
后来他拍电影,用抖机灵的段子凑拼出一部少有人拍的公路片。里面的很多情节,像极了他那些烂尾的小说。道理都很好看,故事不太好听。我像收了钱的广告公司一样,跟着官微一起宣传,动员身边每一个立场不坚定的少女陪我一起看电影。六亿票房,总觉得这是偶像交给我的成绩单,也觉得至少有一亿票房是自己的功劳。
别送我说再见吧念了大学之后,小时代系列电影已经拍到第四部了。我作为韩派的终极粉丝,坚持着一部没漏的看完了。颇具仪式感的觉得,自己的青春好像就是这样落幕了。而自己也终于从一个少年人,变成了一个美少女。
年初的时候,韩寒导演的《乘风破浪》上映了。相比于处女作,这次他成长的更多,进步飞快。就像是一开始喜欢他的初衷一样,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传奇。在这个时代的影片,票房已经不能够证明一切了,所以豆瓣上6.8的评分再一次成为我为偶像骄傲的理由。
他说还有一部《天空制造》和一部《三重门》会在不久的将来上映,我等待着,就像等了好几年他也不再出书了一样。
one is all《独唱团》作为一本杂志,创下了自己的记录。一部上刊一个月,就终结的杂志。没有遗憾,没有再见。所以等来了原班人马打造的《一个》,这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篇故事。韩寒已经鲜少写一些东西给大众看了,所以由这个平台认识了很多有颜值有才华的年轻作家。大多数的同龄人也会喜欢的一些作家们。
大多数的时候我是喜欢韩寒的,剩下的时间大多数我在崇拜他,极少数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些问题。这个人一定还是个由父亲代笔成名的惊天阴谋吧,不然怎么什么都做的这么厉害。既然什么都做得很利害,果然是依靠自己成才成名的草根英雄啊。所以,现在的他,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跟这个时代,对这个社会,鲜少展露他的锋芒了吧。
现在的他在文学这条路上充当着编剧、监制的角色,印象里最后一本书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既没有《三重门》时期校园里的稚嫩,也没有刚刚北漂时不知所措为了钱而写书的凑合,就是越来越温和的一些文章收录,也充满鲜明的个人风格。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还是年少的那个韩寒,对这个社会有几分认清一些东西的挣扎无奈。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比活生生的人要犀利得多。
现在的他不再出书的原因,我不知道。宁愿认为是江郎才尽,我也不愿意相信他不愿意再为这个社会发声了。
后会无期他是我喜欢了一整个青春的人啊,我的愿望就是哪怕明天皱纹布满了自己苍老的皮肤,他也要潇洒的赢得比赛,屌屌的在论坛上跟人吵架。永远都是一个少年人,没有作为一个父亲的烙印,也不去背负那么多的责任。就像是退学时承诺的那样,用写书来养活自己。写写书,顺便嘲讽一下这个社会。现在的他俨然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叛逆青年的代表了,也不再是社会不能容忍的青年了。有人说他变了,有人刚刚开始喜欢他。他身上背负的标签越来越多,大多数的九零后只知道他是个导演吧。因为越来越像一个正经的成功者,所以选择云里雾里的隐藏起自己。这样也好,他永远都是记忆里的少年人。
采访过他的记者都会说,他是一个极温柔的人。他选择了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就像现在的他很少写书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这样子。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却充满舒服的姿势,可以躺着,可以奔跑,也能欢跳,最重要的是我所选择的一切都是自己喜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