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年暑假我读了8本书,当时的读书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去读,看到哪本书的名字好听,或是哪本书的字大,再或者是书上的图画较多,就被列为首选的书。没有目的的读,导致现在,那八本书在哪,我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书中写的是什么了。近两年才开始是有意识的去读书,才去逼着自己读写专业领域的书籍。读书是条漫漫长路,但自己已经后悔,真正耐住性子来读书,是有些晚了。可有人说,走在路上就有可能会遇到花香,不必着急焦虑,只要开始,就算进步,如此,才算称得上成长。
今日翻开去年暑假读的《高手教师》,里面有多处经典值得深思。有一片篇章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谜: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01 心生疑虑
三年前,校长让老师们读书,时而还会问,最近读了什么书,可每次被问到的时候,脑子就茫然一片,啥也想不起来,当然,这里包括书籍的名字。校长,读书记不住咋办?校长还是依旧很淡定的说,没事,读多了就记住了。读书就如同吃饭,变化是能看到见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然后就坚持校长所说的那样,每天坚持读点书,虽然还是记不住。
02 心有所感
读了两年书了,渐渐的发现自己是有改变的,别人看不出来,可自己是能感受到的。书中的内容虽然自己记不住,可读书静下来的那份安宁,让自己的心,平静了许多。遇到任何事情,不在着急的夜里睡不着觉,遇到一些生活烦心的事,也不会让自己深陷其中。两年的读书带给我的是心境的变化,至于,从书上学到多少东西,我想这已经不重要了。人活着首先要现有心的变化,才可能有各个方面的变化。
03 豁然得之
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其一,读书要热读。
记得校长经常跟我们说,一本书的阅读时间做好要在一周以内,时间再长一些,效果就不好说了。如今正好看到书中所说的读书要热读。夸张的说法就是用一口气把书读完,在读过程中,遇到特别吸引你的例子,或是重要的结论,或者有启发的段落画出来,有什么感想,也要第一时间快速记录下来。
其二,读书要跳读。
当一本书读完一遍后,要在一周内在读第二遍,不要等印象模糊了再读,两遍间距时间越小越好。当然,第二遍读的时候,就可以有选择性的去读,把重点放在“前言”“后记”上。然后就开始跳读,读自己曾经勾画的部分,或是自己曾经有批注的部分。如若有灵感,可再次记录。
其三,与别人分享
一个人吃蛋糕,没有一群人一起吃快乐。读书也一样,把自己在书中读到的有意思的部分讲给周围的人听,不仅深化了自己的思路,还会在以后的读书中,提高自己的专注度。难怪,校长要不时的问老师们,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他是在为老师读书提供一个分享的舞台。
其四,主题阅读
一段时间内,就读相关领域的书籍,校长曾建议我们读书不能盲目,要在一定时间内,读些类似的书籍。比如:班里管理类书籍,学科类专业书籍,亲子教育类书籍......
其五,照猫画虎
光读书,不应用,等于浪费时间白读。让读书成效最大化,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把书中好的做法,照搬到自己的生活中。在运用的过程可以适当的改进,很多时候,书中的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就如很多老师都会把魏书生的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可效果与人家的效果,就相差太多了。任何的实践,总会遇到麻烦,不如人意的地方也比比皆是,可实践出真知,在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那么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有时候因为自己简单会碰壁,会撞墙,但喧哗是外在的,宁静是自己的。
耐得住清冷,受得住寂寞。吃得读书的苦,方可享成长的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