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小龙:从FoxMail到WeChat

张小龙:从FoxMail到WeChat

作者: Rhinover | 来源:发表于2016-01-11 18:30 被阅读0次

简历

1969年12月生于湖南,现任腾讯副总裁

199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获硕士学位

国产十佳明星共享软件FoxMail独立开发人

腾讯QQmail研发团队负责人

微信之父

华尔街日报“2012中国创新人物”

低调安静,寡言少语,甚至连一点骄傲都没有,张小龙身上有一种内敛淡泊的气息。而与此相对的则是AllenZhang在业界响当当的名声:如果之前是FoxMail之父,那么现在就是WeChat掌门。不张扬但胸有成竹,话不多但条理分明,张小龙对他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从未有过如此的信心。

其行

编写FoxMail:一战成名

曾经是《电脑报》记者如今是YY游戏网总裁的李学凌,回忆那时的张小龙已是国内互联网界响当当的人物。“只要你在北京海淀黄庄的路口大喊一声,我是张小龙,一定会有一群人来围观,找你签名。”

从1997年FoxMail1.0版在Winsite上线,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传播。具不完全统计,FoxMail的用户覆盖了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估计有400万。

1997年8月FoxMail的一个专用版本在国家税务总局的电子邮件系统中得到应用,作为税总与全国88个计划单列市税局收发电子邮件和传送报表的专用电子邮件软件。

1998年,FoxMail被《互联网周刊》列为“1998年十大网络工具软件”,被《新潮电子》列为“国产十佳明星共享软件”,被著名浏览器Opera推荐为客户端电子邮件软件,ZDnet评5星级。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软件,完全免费,运行稳定,支持多账号多用户,可以同时收发多个用户的邮件。不用宣传,FoxMail就成了熟练用户的首选电子邮件软件,FoxMail里默认的“致礼!”成为许多电子邮件的标准结尾,就如同而今从苹果设备上发出的邮件中那句sendfrom my iPhone/iPad一样。

入主博大:继往开来

2001年4月,张小龙带着他编写的中国用户数量最大、最著名的共享软件Foxmail加盟博大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总监,博大出价1200万人民币。当时业界有不少声音对此持保留态度:“FoxMail显然不会是博大的主业,博大收购FoxMail只是为了FoxMail的名气和张小龙的能力,而张小龙加盟博大是为了发展他的FoxMail而采取的权益之计……”这是一开始就同床异梦,还是为了摸索出路而进行的另外一种尝试?一时猜测纷纷,不管是用户还是其他业界同行都对张小龙和他的FoxMail感到担心。

博大是谁?作为一个专门从事WSP(WebnetService Provider,网站系统服务提供商)服务的公司,博大成立于1999年1月,在电子邮件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支以Java,XML为主要技术核心的研发队伍。博大公司邮件列表系统是月发信量超过1500万的大型群发邮件系统,为企业的在线营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合作者包括来自美国、台湾和内地的知名公司。张小龙的加盟使得博大公司的业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单一的做用户邮箱到做企业邮件服务器,跨NT和Linux平台的邮件服务器系统FoxMailServer稳定、安全、易于安装维护、功能齐备,不同版本的系列产品能够满足从中小企业到ISP/ICP/ASP的各种需求。

刚到博大的时候,张小龙就开始每天收到几十上百封用户的电子邮件,有的对它表示支持,也有的表示不解和担心——FoxMail会不会收费,张小龙还会不会对这个软件全力以赴?种种猜测直到FoxMail3.1的beta版问世才告一段落。

一位朋友FLP在他的文章里说:“当软件界面映入眼帘时,我就被最新版的FoxMail折服了,显然张小龙和他的同事们这几个月在软件界面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因为它已经脱离了原来那个看上去有些过于简朴的界面,虽然整个布局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图标、排列、配色等方面都有了出人意料的改观,看上去非常舒服,也非常漂亮……相对细小但是工作量巨大的图形工作使FoxMail在界面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实际上张小龙对这个软件也感到满意。3.1版中最重要的就是整体的形象设计,虽然已经身为公司CTO兼副总裁的他已经没有时间来继续写这个曾经倾注了心血的小软件,但公司为FoxMail成立了一个3人开发小组,继续对产品进行维护和扩充。对于产品的定位,张小龙心里一直很清楚:“FoxMail是软件,不是服务,虽然我们在上面在拓展服务,比如短信业务。我们仍然将FoxMail当作一个品牌,一个上网工具的门户来看待,我们公司的主要盈利点还是在FoxMailServer这个企业级的电子邮件服务器软件产品。”这实际上是说,提供给一般个人用户的FoxMail是免费的,而只有面向企业用户的FoxMailServer才是盈利的产品。

张小龙看起来低调内敛,但他的目标是微软:一个好的免费软件,其价值是要从长远来考虑的,就像微软为什么要在免费的IE上投入那么大多功夫一样。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产品的直接竞争对手就是微软的产品,可市场很大,而且我们有我们的特色,现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市场接纳了我们。”

2005年3月16日腾讯正式签署了收购FoxMail软件及有关知识产权的协议,张小龙和他的20位FoxMail的团队成员一起加入了腾讯公司。

QQ邮箱:7星团队

1998年雷军曾经想要以15万的价格收购FoxMail,但聊过一次以后就没有再提。2年后,博大以1200万元收购了FoxMail。而到了2005年,腾讯为什么要收购FoxMail?马化腾当时对媒体表示,腾讯看重的是FoxMail的技术和客户。一方面,博大时期的FoxMail团队包括张小龙有20余人,邮箱在原有的基础上基本上每年都有更新,2005年时已是5.0的版本,Foxmail是当时唯一能与微软Outlook对抗的邮件软件;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用户刚刚超过1亿,马化腾认为在未来3、4年内互联网用户会有成倍增长,这是腾讯争取客户的关键时期,而FoxMail的500万用户中有300万都是腾讯没有覆盖到的。

QQ邮箱诞生于2003年,到2005年3月腾讯广州研发中心成立,用户尚不足100万,在国内邮箱市场排序十名之外。但是在2006年QQ邮箱换肤功能推出后,邮箱的活跃用户突破了第一个1000万。2009年活跃用户达5000万。2010年“漂流瓶”推出,当年活跃用户数一举突破1亿。2012年《环球企业家》杂志在采访QQ邮箱团队的时候得知,这一邮箱现在有8亿注册用户,4亿活跃用户。

2005年加入腾讯后,张小龙的Foxmail团队就一直驻扎广州研发部,一边继续开发FoxMail软件,于2005年11月推出了首个腾讯旗下的Foxmail6.0beta1版本,一边逐步开始接手腾讯邮箱业务。在收购整整一年后,腾讯企业版TM客户端率先上线。此后几年,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完成从客户端向Web2.0转变,将邮箱从Web端的工具性,向社交性去进行探索,产品则包括漂流瓶、阅读空间等等。

QQ邮箱团队在腾讯内部有着“7星团队”的名望,媲美QQ团队,而这似乎也是相对于FoxMail当年5星软件的称号。而实际上,QQ邮箱不仅是在功能上还是在设计上都秉承了FoxMail的血脉和传统,并借助腾讯公司的实力得以发扬光大。页面干净,完全免费,超大附件,ExchangeActive同步协议支持等等,从08年开始,QQ邮箱共有400多项创新点,但是张小龙却执着地认为,“QQ邮箱是个保守的团队,我们不提倡大家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应该想到用户还需要什么东西或功能,才能用起来更顺畅开心。解决这些问题后,才会反过来发现‘哦,原来这是一个创新’。”

开发微信:集大成者

2012年,张小龙当选华尔街日报“中国创新人物”,华尔街日报在评论中认为,“微信这一聊天软件让人得以一瞥中国网络公司怎样参与全球竞争”。

也许一年以前,互联网上最热的应用还首推新浪微博,但2013年这一名头看起来非微信莫属。微信支持手机跨国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这个程序在苹果公司的iOS、谷歌的安卓和塞班等智能手机平台都可以使用。

微信由深圳腾讯公司打造,直接的负责人就是张小龙。它甚至不是中国发布最早的同类产品,比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米聊”还晚了几个月。但是微信在借鉴其他产品的所有卓越功能方面做得很好,并彻底超越了它们。微信首次发布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在大陆积累了4亿多用户,海外用户达到4000万。

中国互联网行业常常被描述成冒牌王国,尤其是对在中国被禁的那些公司的仿冒。但行业观察人士说,这样的观点忽略了一个中国在创新方面与西方竞争对手直接对峙的领域:让中国版本更具互动性、使用起来也更有趣的那些额外功能。举例来说,新浪微博就一直提供推特所不具备的一些功能,尤其是评论功能,让众多用户得以在别人发表的微博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拥有逾7亿用户的腾讯QQ即时信息服务也有众多附加功能,比如可以让用户改换形象的“皮肤”,同时QQ还是腾讯为其他产品和服务做广告的渠道。

微信作为一款Web2.0时代强调交互性的应用,语音信息传输速度很快,可以在微信平台上直接对话,也可以另选时间回复,这点比微软的Skype免费语音应用更加方便;除了核心的私聊和群聊功能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漂流瓶”功能录制一段信息装在虚拟的“瓶子”里扔出去来寻找新朋友,这是在原来QQ邮箱的“漂流瓶”基础上升级的应用;“查看附近的人”让用户浏览附近其他用户的资料,很像手机交友;另外还有一个名叫“朋友圈”的功能,用户通过它可以将相册公开分享给好友群,这一点跟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很像。

可见,微信最大的亮点并不是立新,而是集大成。对性能的极致追求、极速轻快的楼层式对话、语音群聊、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以及自定义插件表情和小游戏等,每一个功能都建立在之前对于产品性能以及使用的实验推敲上。成熟的产品总是所向披靡,比对世界各国流行的社交类软件,美国WhatsApp活跃用户超过2.5亿,日本Line用户达到1.5亿,韩国KakaoTalk用户数达到1亿,微信的成长有目共睹。

其品

身份转换:从码农到管家

虽然现在回过头去看,张小龙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但无法否认,张小龙曾经失去过方向。互联网发展之初,免费是业界通则,FoxMail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产品,更是一以贯之地将免费进行到底。张小龙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纯粹的程序员”,除了写程序,没有其他。作为FoxMail前三个版本的独立编写人,他在这个产品上没获得过任何收入,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嵌入到软件中。因此用过FoxMail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知道张小龙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自发布以来,这个软件保持着自己完全免费的作风,甚至连一个广告旗帜都没有。

但是,作为独立开发者,只有张小龙自己知道编写维护这样一个规模的软件意味着什么。FoxMail2.0之后,他一度想放弃更新,但网友热切的鼓励对他甚至都变成了一种煎熬。“想(把FoxMail)送给朋友,然后出国。”

这并不是张小龙一个人的迷惘,同时代同样出色的国产软件“网络蚂蚁”的作者洪以容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一个公司要出一张光盘,其中收录了网络蚂蚁,这个公司就象征性的付了2000元作为回报。我们都开心的不得了,还列了一个计划怎么去花这些钱,而我们的计划中包括了我们所有的亲人。”2000元的收入足以让一个自由软件作者欢呼雀跃。这些做免费软件出身的人,自己要想出主意,既能保持自己软件的免费发放,又能给自己创造收入,实在是一个难事。就连Linux的核心代码编写人Linus也是在Transmeta公司谋了一个职位,利用业余的时间不断更新Linux的核心。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互联网时代虽然是一个软件免费的时代,但是谁真正能够把软件和互联网紧密结合,就可以赢得用户就能赢得成功。软件的价值已经开始背离“利润规律”,向着互联网商业发展。入主博大之前,张小龙更像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但实际上他毕业后工作的第一个公司,曾经有一群高水平有热情的开发伙伴,却因为公司的经营不好,后来解散了。这在他心里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一直是埋在他心里的一个想法,而这个想法要实现,软件公司就必须盈利生存下去。

在博大做CTO和副总裁,张小龙的工作已经不单单是码农了,他需要管理和组织各个产品和项目开发组,还要规划公司的产品结构,商业气味更浓些了。公司当时有四十多个开发员,有五六个正在开发的产品和项目都要由他来统筹。他现在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他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程序员,有包括“汉神”的开发者丁鸣飞,CTerm的开发者陈崎等。这位习惯了一个人写软件的自由程序员现在开始这样说:“……一个人的开发模式,并不是我希望的,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的软件开发,个人是难有作为的。我很认同‘Softwareis a business’的观点。”

这实际上就已经回答了当时张小龙加盟博大的原因:并不是要放弃FoxMail免费的理想,也不是要完全投身资本的怀抱,而是分而治之,各有目标。2001年时候的国内IT业正处于风顶浪尖,在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中张小龙保持的还是惯有的理性平和:“应该说,2001年的IT风云变化,对我们来说没有影响。我们是个软件公司,所以相对很多网络公司来说,我们这一年反而过得非常踏实,赢利情况也不错。至于说理念,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出色的企业软件产品生产商,这一年的成绩也证明我们的路是对的。”2001年末的时候张小龙说:“我从来没有作过英雄梦,眼下FoxMailServer企业邮局系统是个赚钱的生意,也是我们的理想。……做企业软件开发商是很实际的想法。”

如果说在入主博大的时候张小龙还在免费的理想和赚钱的生意之间徘徊过,加盟腾讯公司后,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更加成熟了。2011年微信一出,好评如潮,但是紧接着这款新应用也面临一个老问题:如何盈利?在2G时代为了推广手机QQ,腾讯曾与中国移动达成二八分成的协议。虽然腾讯一再表示目前没有为微信寻找赢利模式的计划,但自2012年7月微信4.2版增加了视频和语音通话功能,并在半年后又推出实时对讲机功能,5.0中甚至还有高清视频、音乐等诸多应用,微信的快速发展全盘替代了之前短信、彩信、语音等业务,如何来同运营商们分这杯羹?

2013年7月30日,腾讯与广东联通合作推出了“微信沃卡”,套餐分两种:66元以上套餐和36元校园套餐,首先在广东试运行,未来有望向全国推广。张小龙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美国,此次微信与中国联通的合作只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微信沃卡”被认为是中国OTT企业与运营商之间的首次跨界合作,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此外业界的分析师们还认为,腾讯会采取通过聊天软件QQ的渠道将用户吸引到相关应用上的模式推广微信,而微信的“朋友圈”功能给它加进了社交网络的元素,有可能最终吸引到广告商。

设计理念:力推用户体验

QQ邮箱团队每一个成员脑子里都只有一个想法:什么东西或者功能是用户所需要的?这一理念直接来自张小龙,他曾经说过:“我们和用户应该是朋友,这一点会在我们的产品里体现出来。无论将用户捧为上帝还是贬为仆人都是不公平的。”强大无敌的QQ邮箱正是“心无杂念,一切以用户需求和体验至上”的文化理念所打造出来的。人们经常用一个例子来说明QQ邮箱在产品体验上的细腻入微:如果你在邮件正文里提到“附件”,而你在发送时并没有粘贴任何附件,那么系统会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件。这一体验现在Gmail也有了。

这个宗旨一直伴随着张小龙的产品研发。他不止一次在多个场合强调,互联网团队中的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理产品体验,以产品体验为核心,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要与产品共同提升,共同进步。

张小龙“用户体验至上”的观点在他将QQ邮箱从Web工具类产品带入Web社交类产品的过程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这一过程大约耗费了不到两年时间,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最先试验了阅读空间,这是跳出工具类产品的第一步棋。阅读空间貌似是一个工具,但其中有着简单的人际互动,并且可以观察到用户的行为和交互习惯。

阅读空间获得了成功,于是就有了QQ邮箱广播的尝试,就是在QQ邮箱中放入一个类似于Twitter的产品。但是这个项目失败了,用户和内容并入了腾讯微博。这样的尝试并非只是QQ邮箱,之前Gmail的Buzz也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邮箱阅读空间的慢速阅读和深阅读同快速流动的Tweets难以相容。

于是又有了QQ邮箱“漂流瓶”。这是一场试验,核心问题是在大规模的用户群体中,陌生人之间轻SNS类的社交交友能获得成功吗?张小龙2011年曾经在母校一间普通教室里和同系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他“漂流瓶”创意来源:他自己大学时代失败的社交经历。但是他的失败却是“漂流瓶”应用的空前成功。每天的漂流瓶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数量级,用户粘性也得到了可观的增长。

从工具类到社交类,第三跳就到了移动互联网。原来在QQ邮箱手机随身邮上的经验被广泛应用到了微信的打造过程中。微信在8个月内就横扫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比它炫的没它简单,比它简单的没它快,万法归宗,唯快不破。在各家拼单点功能的时候,微信在2011年下半年突然在LBS和视频通话上布下两粒棋子。随即,在LBS上开发了“摇一摇”功能,满城的“卡嚓”声响起,无穷尽的寂寞之心终于有了简单的去处。之后微信开始提供自定义透明背景头像、二维码名片等,开始试验时尚感对产品流行度的影响。从WebSNS产品到移动互联网SNS产品,张小龙第三跳只用了8个月。

顶着“微信之父”的巨大光环,这位在腾讯内部战绩显赫的功臣却很少在公众视野中露面。张小龙曾在《产品的思路》中表示,他喜欢乔布斯的风格:苹果只有一个按钮,用户只能用它。如果说之前不管是做FoxMail还是升级QQ邮箱,张小龙瞄准的是微软一流产品水准,到了微信这里,他欣赏的更是苹果说一不二的霸气以及追求极致简约的用户体验。

对于微信,张小龙的态度非常明确,他曾说:“我们只做一件事情,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定位,或者有一个主线功能。”微信的每一次更新,张小龙都力求把用户的体验摆在第一位。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一般的APP更新之后都会在上面标注一大堆的技术性说明,而微信却只是告诉用户你能做什么。张小龙认为用户需要的是人性化、够直接的内容,是简洁带来的美,而不是给一大堆他不需要的功能。而提到微信与联通合作,张小龙强调的也是,“用户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道

日常生活:文艺与寂寞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每天深夜的音乐,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但是他的感性却体现在产品的点滴细节之中,因此也就有了“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的称号:他喜欢《蓝莲花》歌词,一定要问许巍买下歌词版权;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还喜欢海子的诗歌,然后把歌词、涂鸦、诗歌挂在QQ邮箱入口;微信3.0开机页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边上写了MJ的一句话:“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而原因是“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他的团队被称为“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他们喜欢在黑夜里通宵开发,此时广州寂寥无人,适合集中精力并行开发。张小龙是广州深夜Kent最大的消费者,这是从做程序员时候就保留了下来的习惯,而团队成员则三五成群,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有的就地开始做俯卧撑,以提振精神。有人把他们称为“矿工”,因为他们总是在黑暗里工作,而他们以这称号为傲。

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如果你也下载尝鲜,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Allen的人,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那么你也许已经遇见了张小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小龙:从FoxMail到WeChat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oq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