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作者问了约80个问题,这80个问题基本是我们历史书上近现代史部分要回答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问完这八十个问题后,作者“就是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
第一篇第二节和第三节: 读到《汉代青铜》这个章节题目我有些困惑,探寻红色中国与汉代青铜有什么关系?读到26页我明白作者提到汉代,是因为四个人碰面选在了汉武帝御殿遗址上,而“青铜”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篇第四节到第三篇: 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去红都的道路” 上的见闻,并在保安见到了毛泽东等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对“造反者”周恩来,“劣迹昭著的”贺龙,“苏维埃掌权人物”毛泽东进行了客观描述,可以说是分别立了人物小传,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一个外国记者)了解这几位领袖。同时还介绍了红军大学,红军剧社等重要组织。“论抗日战争”章节最令人惊叹,惊叹于在当时混乱局势下,共产党人惊人的洞察力和预测!
第四篇第一节: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篇题目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实际上讲了毛泽东从童年到长征前后的个人经历,由他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窥见早期所有共产党人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政治觉悟的觉醒等等。今天重点读的是第一节——童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让毛泽东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对时局认识不断清晰的方法是——读书!
八岁到十三岁: 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论语》和《四书》,十岁时因国文教员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而逃学。偷偷看《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这些讲关于造反故事的“禁书”。
十三岁离开小学堂,继续读书: “如饥似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有一本叫作《盛世危言》,这些书逐渐对童年时的他产生影响。随后毛泽东从家里跑了,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读了半年书,又在一位老先生那里读了更多的经书,也读了时论和新书。
十六岁: 在离家五十里外的湘乡新式学堂读书,学习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读了康有为有关表法的书,和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同时学了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在一部叫作《世界英杰传》的书里,我也读到了拿破仑、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
谁说读书不能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第四篇第二节: 在十七八岁时毛泽东来到长沙,在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待了半年,参加军队当了半年兵,关注过警察学堂,制造肥皂的“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住了一个月),又去了省立第一中学,,六个月后退学,开始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度过了半年时间,住在湘乡会馆。后因为没有住处,考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了五年,得到了毕业文凭。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也是在此期间,毛泽东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毛泽东在图书馆的读书经历,在这里毛泽东可以说通读了古今中外的哲学、政治、历史、法律、伦理等书籍。知识武装头脑!
另一个是暑假徒步和寒假徒步,这种斯巴达式的体能锻炼方式,让他得以时时保持旺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行军,长征都需要这样的体格。在晚年时还能在冬季横渡长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四篇第三节到第六节: 读到这里开始觉得自己历史学得不扎实了,读的时候有时云里雾里的。总体感受是: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共产党的成立后,其壮大发展过程中也避免不了走弯路,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思想引领,目标清晰,心意坚定!
第五篇: 长征,一部远征史诗,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迁移。
第六篇第一节和第二节: 读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活在当下。饥荒和捐税让人间成为地狱,斯诺描述“西北大灾荒曾经持续约有三年,遍布四大省份,……但是我并不怀疑其他高达六百万的估计数字。”
所以,我们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绝不是一句空话。
也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所写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第六篇第三节: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也是经济的基石,更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
《飘》当中傲慢虚荣的女主角斯嘉丽能够忍受一切苦难折磨的原因,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塔拉庄园。
《白鹿原》中白嘉轩一家人的命运起落沉浮也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它对这里化石般的文化所带来的思想震荡确确实实是革命性质的。”可以读一读《白鹿原》,了解“苏维埃社会”制度在陕北土地上生根发芽时对人们思想和社会的震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