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现象学 | 简明现代西方哲学

现象学 | 简明现代西方哲学

作者: Li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19:59 被阅读0次

参考文献:夏基松. 简明现代西方哲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第十一章、第十九章

第十一章 现象学P117-127

一、现象学运动

(一)时间背景

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国,而后流行于法、美等世界各国。

(二)定义范畴

“现象学”一词具有不同理解:

广义:指整个现象学运动;

狭义:胡塞尔个人的现象学理论;

最狭义:指一种排除(悬置)各种成见(包括承认外部世界的“成见”),而对(内心)显现的现象作直观,以体验其内在其本质结构的方法论的解释学。

(三)发展阶段

德里达把西方现象学运动分为三大浪潮: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德里达和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现象学。

夏基松把现象学运动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胡塞尔等的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等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伽达默尔等的解释学的现象学;德里达等的后结构主义的现象学。

二、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一)先验的第一哲学

因而,笛卡尔关于自我无可怀疑地存在的自明性证明是正确的,它的错误只是在于把“自我”归结为物质之外的另一种实体——“心灵”,从而陷入了二元论。因此,根据上述论证,胡塞尔得出结论说:先验的自我意识或纯粹意识才是哲学的真正对象,它才能给人以永恒的绝对真理。因而他称他的哲学——现象学为关于“纯粹意识”或“意识自身”的科学,并自诩这种把哲学的根据从“客观性”转向“主体性”或“自我意识”的转变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三)意向性学说——思考:与意向性行动的关联?

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就是意识指向某种对象的指向性。其实质就是意识在自身活动中构造出种种对象的能力。

自我意识具有意向性,且意识的意向性由三因素构成:(1)意向性活动的主体(自我);(2)意向性活动;(3)意向性活动的对象(客体)。

因此,对象并不在自我意识之外,而是并且必然是包容于自我意识之中的。

自我意识不仅包容对象,而且赋予对象意义。因为,对象之所以成为对象,是由于它具有特定的意义(含义),而对象的含义不是对象自身固有的,而是自我意识所给予的。

客观世界也是如此!客观世界是作为观念,作为一种位于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之间的观念关系的概念而出现的,因而,存在的意思、客观世界,都是在自我这个第一性的意识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胡塞尔提出——主体间世界(交互主体世界),认为当我们通过意向性知觉到他人时觉察了他人的自我,以及由自我与他人的自我构成的“主体间世界”,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象世界”的存在。后来,他又称此“主体间世界”为“生活世界”,即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共同生活于其间的精神“生活世界”。

(四)对后世的影响

美国是欧洲大陆国家之外的现象学运动的另一个中心地。法伯、凯恩斯、舒茨、图米尼卡、德雷弗斯、伊迪等人,大力宣传一般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它与美国的其他哲学流派相结合,并推广运用到文学、社会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其他领域。例如,

德雷弗斯(Dreyfus, H. L.)把它引进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的领域,大力宣扬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反对认知科学中的计算主义或认知主义,认为计算机虽然很有用,但是它没有意识所具有的意向性,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思维。“计算机不能思维”、“人脑比计算机聪明”。

博格曼等则把它引进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建立了现象学的技术哲学等。

第十九章 当代科学哲学的社会学化与现象学化P256-266

一、科学哲学(认识论)的社会学化

(一)实验室研究学派

代表人物:法国的拉图尔、英国的沃尔加、奥地利的谢廷娜

谢廷娜:科学事实是制造出来的,如细胞膜是通过显微镜以及切片、染色等工具及其程序而制造出来的“人工事实”,而不是“自然(客观存在)事实”。关于细胞等方面的科学理论也是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室工作以及科学家们的协商等而制作出来的“人工的理论”而非“实在的理论”,等等。总之,她认为: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的制造是决策负荷的,科学家的实践活动遵循一种索引性的(权宜性、特异性和机会主义)逻辑。实验室的选择和决策还要受到实验室外的社会的影响,因此必须打破科学共同体或科学领域的界限,诉诸一个“可变的超科学领域”

参考文献:Knorr-Cetina, Karin: Producing and Reproducing Knowledg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二、社会认识论

代表人物:戈尔特曼(Goldman, A.)

戈尔特曼把认识论分为:个体认识论与社会认识论。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现象学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还出现了另一条令人瞩目的趋向,那就是科学哲学的现象学化。许多人认为它是科学哲学后现代的产物。这是与当代科学的“技术性科学化”密切相关的。

(一)现象学的科学技术哲学兴起

当前西方科学技术哲学领域流行着一个新概念:“技术性科学(techno-science)”。

许多人认为,科学自17世纪发展至今其性质已发生重大变化。

早期的科学是“科学-技术”的科学,此时,科学处于主导地位,技术是科学的附属物,是科学应用的工具。科学的发展决定技术的发展。

当今的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等),已不是“科学-技术”的科学,而是“技术-科学”的科学,或称为“技术性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的不再是科学,而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建立在它们基础上的种种高精尖技术体现并决定整个科学的水平与发展。不仅如此,它们还影响、决定整个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情景与发展。当今,科学哲学的研究重点应该从科学哲学转向技术哲学。现象学的科学技术哲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兴起的。

(二)伊德的后现象学

1. 人与技术的关系

技术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它存在于“人-技术-自然(物)”的相互关系中。他的技术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技术在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居间作用。强调人是通过使用技术而认识自然(物)、发现自然(物)、改造自然(物),进而改变自己的环境,并进而改变自身的。人不仅用自己的感官感知事物,而且主要通过使用技术(技术产品、工具)来感知事物、发现事物、变革事物的。

人与技术有多种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

(1)体现关系(embodiment relation)

内涵:技术是人体的体现,是人的躯体、感官的延伸或扩张。如,眼睛、望远镜、显微镜;收音机、助听器;吊车;汽车;等。

特征:体现关系具有半透明性或不完全透明性,也就是说它们(是指做某事/物?)的效果与不使用技术器具所获得的效果是不完全相同的。

(2)解释性关系(hermeneutic relation)

内涵:技术是人的解释性工具。自然(物)是一个不透明的文本,其内在性质是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此需要借助技术性的解释才能认识。如,医疗器材。

特征:这种解释性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可错性。

(3)背景关系(background relation)

内涵:技术不再仅是人的使用工具,已经成为人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背景性因素。

(4)他者关系/异他关系(alterity relation)

内涵:人控制、支配技术,技术反过来控制、支配人。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就都具有这种独立的自主性或他者性。

人是技术的制造者又是最终支配者。

小结:人与技术的关系是复杂的,不是一种技术对人只有一种关系,而是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关系。

2. 技术实在论

反对“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实在论是原始的实在论,把人与世界(自然)人为地划分为“主体”“客体”,将它们对立起来。

自称是一种类似建构主义的实在论,认为知识是通过技术而建构的,而这种建构的现象是真实的或实在的。如网络空间,人们称为虚拟空间,似乎“虚假的”,但用现象学观点看,它们与日常空间一样,都是“经验的”“实在的”,是生活世界中的空间,具有“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的真实性”。

3. 扩展解释学(expanding Hermeneutics)

也成为“推广的解释学”,是一种把解释学推广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

传统的解释学家认为,解释学只适用于社会人文学科领域,只能对人的内心活动作出解释,不能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伊德反对。

人与技术的关系基本上就是解释性关系。是一种“给予原本沉默的事物以声音”,“让原本不可见的事物暴露可见”的解释学,——“视觉的解释学”“感觉的解释学”“物质的解释学(material Hermeneutics)”。

物质的解释学——仪器技术是物质的,仪器所得信息是物质的。不过,这里“物质”不是唯物主义的物质,而是现象学实在论的物质,即现象学所说的“现象”或“纯粹意识”。

相关文章

  • 现象学 | 简明现代西方哲学

    参考文献:夏基松. 简明现代西方哲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第十一章、第十九章 第十一章现...

  • 哲学入门整理笔记 三大哲学系统

    现代的西方哲学主要包括现代欧洲的哲学和现代美国的哲学,因此人们也常常把现代西方哲学称为欧美哲学。 与其...

  • 一份从入门到高阶的哲学书单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 《西方哲学史》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

  • 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流行于西方世界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

  • 现代音乐表演美学理论学派之现象学派

    现代音乐表演美学理论包括现象学与释义学,现象学代表人物是胡塞尔与罗曼·茵加尔顿,现象学强调“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

  • 关于西方哲学史介绍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1] 《西方哲学...

  •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汇总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 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

  • 现代西方哲学

    摘要:叔本华和尼采同样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叔本华得出来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尼采却得出了乐观主...

  • 2018西方哲学史学习记录

    【06.10】现代西方哲学分为12个派别, 分析、自然、存在 现象、符号、正义 结构、后结构、后现代、后殖 女性、...

  • 基础写作阅读书目

    全干货,建议收藏。 哲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 任继愈:《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象学 | 简明现代西方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qh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