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国际工业区块链标准化组织(IIBSO)理事;工业区块链(DIPNET)社区理事,Tokenclub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孙航
在开篇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对你来说,阿里意味着什么?”
不出意外,我们听到的答案会是多种多样的:电商用户会告诉你,阿里意味着买买买;网店店主可能会说,阿里意味着双十一的疯狂囤货;互联网创业者则会认为,阿里意味着强大的压迫感,而这些多样化答案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印象存在:阿里很强,强到足以让工薪族剁断双手、让店主为之筋疲力竭、让创业者倍感压力而失眠。
然而,如果你问一个区块链创业者这个问题,你多半会得到在大方向上就截然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根本吃不开,企业条框的限制,让它内部的区块链业务处处受限,也有些人会告诉你,阿里是区块链领域的No.1,别看它现在不声不响,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区块链专利,总有一天,它会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那么,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相关资料显示,所谓的“2015年布局”,实际上不过是当时蚂蚁金服几个年轻程序员私下里发起的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跟阿里官方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出于后来的宣传需要,才被打造成了革命先驱。事实上,直到2016年7月之后,互联网才出现阿里和区块链结合的新闻,正好比它自称的“2015年入行”晚了一年。
2016年,阿里以蚂蚁金服为区块链先锋,于2016年成立了“蚂蚁区块链”平台,从而紧锣密鼓地在区块链领域进行研发。有趣的是,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部的创建者,也是从公有链领域引入的一名极客——这就是小蚁的创始人之一徐义吉。而阿里为蚂蚁区块链所提供的试验田,则是蚂蚁金服的慈善公益业务。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稍微一愣。毕竟,在阿里极其辽阔的业务布局下,它的区块链业务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广的发挥空间,至于慈善公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在社会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很多时候,它的象征意义是大于实际意义的,而参与到其中的不少人或企业,也都抱有一些自己的目的存在,譬如一些明星用其来提升公众形象等等。阿里也不例外,在高层看来,作为一项在当时还处于争论状态的技术,如果将区块链贸然地应用到蚂蚁金服、甚至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上,显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先把这项比较边缘化的技术在边缘化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试验,倒也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行事方式。
2016年7月,蚂蚁区块链——或者说是阿里方面,真正由自家技术团队打造的第一个区块链产品“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悄然上线,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项目与以往的公益项目并无二致。不过,按照蚂蚁金服方面的说法,在募捐完成后,捐赠人可以通过“爱心传递记录”功能来查看善款的去向,譬如在什么时候流到哪个账户当中。阿里方面宣称,这是“用户第一次能够完整目睹自己的捐款进入受助人指定账户的过程”。随后,2016年12月,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又增加了“和再障说分手”以及“照亮星星的孩子”两个项目。2017年3月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已经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从上面的资料来看,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公益”似乎搞了很多花样出来,但如果深究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它们的功能全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用区块链来记录善款筹集和使用的过程,从而保证资金全程的公开透明。
这样单一的场景,估计是让从公有链来到“链圈”的徐义吉倍感崩溃,从后来的采访实录来看,他最初被蚂蚁金服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那里“有场景、有用户”,结果大半年干下来,“丰富场景”基本就是各种对公益资金的追踪,包括支付宝在内的诸多热门核心业务都未能和区块链结合,而C端的“海量用户”自然也就没对接上,换句话说,这位蚂蚁区块链负责人当初的两大期望一个都没实现,简直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年中,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一头扎进了公有链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
图:蚂蚁区块链的合作伙伴:基本都是阿里的子公司或是原有的战略伙伴

从后来的情形来看,徐义吉的离职,只是当时阿里区块链人才精英命运的一个缩影。严格来说,作为一家与决策层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阿里在区块链领域早期围绕着“公益”的布局,虽然谈不上多么高瞻远瞩,但倒也颇符合大公司力图求稳的考量与战略、以及人们在面临新事物时谨小慎微的本性,总体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问题在于:追求成功本来就是非常反人性的过程:你要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从而在其他人都畏畏缩缩的时候,果敢出击,去占领这个行业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正所谓“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与其他公司相比,阿里进入区块链领域的时机很早,而在相关的探索上也处于各大公司的前列。这样的表现虽然在互联网巨头中难能可贵,但却并不能让很多企业内部的区块链人才精英感到满意,从前一部分的表述、以及后来部分前阿里区块链员工的透露可以了解到,阿里最初虽然针对区块链投入了一些资源,但并没有将之当做一个重要的未来方向来发展,而更多的是把其作为辅助性技术来使用,也就是希望用区块链来提振现有的主营业务(包括支付宝),这样一来,阿里区块链的使用场景,在横向的行业上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限制,就像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公司只愿意割出公益这样的一小部分业务作为试验田;而让很多希望野心勃勃的区块链从业者感到束手束脚。
事实证明:凡是就怕比较。虽然阿里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布局区块链的时间要早很多,但与社会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创业团队相比,其速度和广度还是有一定距离。所以,在布局区块链后的几年时间里,阿里的区块链业务有两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区块链人才的大规模出走。而他们出走之后的下一站基本都是创业,其方向覆盖了交易所、项目方、媒体、安全等垂直领域。
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失、以及区块链热度的不断高涨,2017年底,阿里终于开始在区块链领域加码布局,将其作为蚂蚁金服的五大战略——“BASIC”之一进行重点投入,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其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迅速地将区块链从原有的公益场景扩散开来,延伸到包括天猫、支付宝、医疗、音乐在内的多项核心业务之上,试图在“区块链+”的各条垂直应用领域夺回被公有链占据的行业话语权,从而恢复自己互联网大厂的统治级地位。
然而,就在这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风光无限的公有链行业,在好不容易掌握了一次领跑时代的位置、并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之后,并未珍惜现有的大好局面,去招募人员、潜心研发技术、关注相关应用,而是将较多的资源投入到了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诸如登陆交易所、市值管理、以及投资其他项目等,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一遇的草根先发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链创业者们从信息不对称中所获得的有利局面开始逐渐消退,甚至有一些由于操作太浪,已经陷入节衣缩食的生存危机,而阿里虽然一度因过于保守而饱受诟病,但其日拱一卒的缓慢进度,反而因祸得福,给了饱受丑闻污染的区块链行业一种稳重的印象,在公有链集团军相较年初的锋芒开始萎缩甚至是退步的时候,生生从后面追了上来。

阿里的区块链往事,到这里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如果只看前面,估计很多朋友会以为,互联网大厂真的也就不过如此,完全没有意料到后面会迎来一个反转。然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也是公有链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意识到的一点——阿里也许会因为一个小错误,被腾讯或是百度这样同等体量的对手在区块链领域所超越,但在面对你们这些小了好几个量级的创业者时,人家就算走了几圈弯路,身上被插了几刀,但如果想追上你们后一把拍死,也并不是一件难事,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财力雄厚,更是因为区块链的初创团队实在是太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决策失误了。
从这点来看,2017年的那场行业狂欢其实带来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它在让一些创业者得到了未曾想象过的名望和财富之外,却也重创了他们的格局感,让其一度产生了自己真的可以和互联网巨头轻松对抗的幻觉,殊不知历史上极少有对称战争是完全依赖信息不对称的突袭而成功的,初期的先发优势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领先地位,但左右胜负的最终往往都是双方的真正实力,短暂的爆发并不能确保行业地位的长青,正如闪电战无法保证最终的全面胜利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