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卡《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中的“编织共同生活”。郝老师从经典教育电影《街头日记》里感悟到教育的真谛。真实的教育生活、师生关系,是由“遭遇、觉悟、驯养、怀想”所构成的。
《街头日记》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我想要写好这篇文章一定要去看一下这部电影。上百度一搜,这还是一部付费电影,我想,现在是知识付费的时代,有价值的电影都有这个权利。付费,你可能会看得更认真,更投入,因为你要物超所值。我也化了二个多小时看了一场经典电影,看完后,我震撼了:我真正理解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来看一下,艾琳老师教的那个203班是个什么样的班级。白人、黑人、亚裔,学生来源很复杂,有些是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有些已经加入了黑帮,有些甚至带着枪来上学,这群学生成天打架斗欧,不学无术,来学校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校没有老师敢教这个班。艾琳看到这种现状,并没有退缩,她想凭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这群孩子。 但这群孩子根本不买她的帐,认为她教不过一星期就会离开。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艾琳老师感觉这是一群可怜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的故事。她怀着一腔热情,跌跌撞撞地闯进了学生心里,点醒了每一位学生,他们不应该如此沉沦,每个人要做到真正的有尊严地活着,有意义有价值,而不是每一天在想如何用拳头说话。艾琳老师一个人打三份工,把挣来的钱买了《艾林日记》,人手一本,带孩子们去参观纪念馆,她兼职为学生筹钱买书,外出旅行,用行动和爱心感化这一群曾经早已伤痕累累、麻木不仁的心。面对不同的学生,艾琳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她由此获得了孩子高度的认可和喜欢,她与学生共读共写,诞生了街头日记,一个个自由作家冒出来了,每个人都是自己心中的作家。
艾琳老师无疑是幸运的,她艰辛的付出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孩子的成长就是对一个老师最好的回报。然而,“经师”易遇,“人师”难求。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就如影片中的教导主任,都是经师,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授业”而已,其更多的在于“传道”,唤醒每一位孩子的心灵。艾琳老师之所以能挽留“203班”的学生,就在于她走进了孩子的心里,修复了他们受伤的心灵。
而让这群孩子们快速转变的还是师生共读共写,艾琳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事写出来,孩子们通过写,剖析内心的思想状态,与自己的内心深度对话,这样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变生命的状态。《街头日记》中的艾琳用写作来编织生活,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艾琳赋予班级以灵魂,把全部的爱投入到班级中去了。师生之间相互“驯养”,“唤醒”,这既是出发点也是终点。
记得自己在十多年前接手的第一个班,也是乱糟糟的。班里有“八大金刚”,个个牛高马大,但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每天都惹事生非,科任老师天天跟我投诉。那一年,我过得最痛苦,下午一放学就去家访,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每天我都要找一位学生来谈心,了解了情况后,在班里开展了师生共读共写活动,每天上课前,我都要阅读文章给孩子们听,听完了组织大家讨论,并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班里实行漂流日记,轮流写,每月总结一次,好的文章编织成优秀作文选,打印出来,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大家交流欣赏。经过一学期的随写,孩子们改变了许多,他们再也不去打架、惹事了,一有时间就捧起书本来读,每个月,我选出阅读小博士、阅读小硕士、阅读小学士进行表彰。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孩子来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孩子们成就感满满,教室里越来越温馨,孩子们爱这个特别的家,爱这间充满温度的教室,这就是共同编织生活的魅力。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敞亮,自由生长,陶冶心灵。《街头日记》里的孩子们正是被艾琳老师的爱心所唤醒,通过共读共写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