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主动辞去了官职,终于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在一次与有人相聚小酌后写出了能让自己和世人都顶礼膜拜的殿堂级书法作品,也就是那篇著名的《兰亭集序》。据说目前世上应该已经没有王羲之的真迹了,现存最好的版本也是冯承素用双钩填墨的方式临摹出来的副本。
我依稀记得,高中班主任朱老师讲得一句话,那大概是我现在对《兰亭集序》的唯一印象,即“兰亭集序里面有十一个之字,每一个都不一样”。我当时对这句话是颇为好奇的,既惊叹于这种不一样,又不明所以,因为一直觉得一个人本就不可能写出一模一样的字。直到听到祝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原来,王羲之兰亭集序里面的之并不是完全不一样,而是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行书、楷书和草书。那可以说是王羲之在小醉之后笔力不同,心情畅快淋漓,兴致高昂,极度放松之下写出的作品。就连王羲之本人在第二天醒来之后再想临摹自己的作品都写不出同样的书法了。
我在想,王羲之在获得了想要的自由之后,当时该是何等的高兴啊。仅这一篇酒后之作几乎就奠定了他书圣的伟大地位,任谁都无法企及。当然这也绝对不是唯一的因素,只是心情在书法上肯定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难怪,《首席医馆》里的曾毅可以通过书法判断人身体的状况,因为他既懂书法又是国手。这又是字如其人的一个例证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