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级,你设得对吗?
——时间四象限——
你如何支配每天的24个小时?
在我看来,时间管理是一个本应被列入高考的科目,而从小到大,竟然从来没人教过我们。直到我们浑浑噩噩,荒度半生,才从支离破碎的信息中了解了一个真相: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你每天支配这24个小时的方式,决定了你是哪种人。
小镇青年度年如日,周而复始;职场人士被deadline(截止日期)倒逼,通常以小时为单位;那些活在风口浪尖的人的时间大多以分钟为单位。比如,吴晓波老师参加一场晚宴,至少要见7拨人;王健林4点起床,6点半到机场,从印尼雅加达到海口,再到北京,两个国家、三个城市,会见省委书记,签约价值500亿元的万达城,飞行6 000千米,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插图]
人生的“玻璃罐子”
那么,如何管理时间,才能像成功人士那样将你的人生效率最大化呢?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教授带着一个玻璃罐走进教室,他先在罐子里放入一堆高尔夫球,问学生:“这个罐子满了吗?”学生们回答:“满了。”教授倒入一杯小石子,填满了高尔夫球之间的空隙,然后问道:“满了吗?”学生们回答:“满了。”教授又倒入一杯沙子,将石子间的缝隙填得满满的,并问道:“满了吗?”学生们很无奈地答道:“这回肯定满了。”教授微微一笑,又拿出了一瓶啤酒。“现在你们把这个罐子想象成自己的人生,高尔夫球代表重要的东西,包括家人、朋友、健康、爱情;小石子代表一般重要的事情,比如工作、房子、车子;沙子代表不重要的小事。如果你先把沙子倒进去,会怎么样呢?你就没有空间放高尔夫球和小石子了。先放入高尔夫球,也就是真正重要的事,然后再放入小石子、沙子,就容易得多。”教授说道。“那啤酒代表什么呢?”有个学生问道。教授大笑着说:“它代表无论你的生活过得多么紧凑,你仍然有时间和朋友们喝几杯。”
针对时间管理,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工具——时间四象限法,即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日常事务划分成四个类型: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这个模型本身不需要多做解释,但怎么用好这个模型,我还是给你准备了三条建议。
时间管理
如果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琐事上,那就不会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第一,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少做。有机构做过统计,自从iPhone有了指纹解锁功能后,人们平均一天解锁手机的次数高达80次。我们真的有那么多“既重要又紧急”的事要处理吗?事实可能是,我们只是习惯性地数一下朋友圈里的点赞数,然后随便打开一个App,再无聊地关掉?绝大部分人的时间就是这样被浪费的,以至于他们不是“疲于应付”就是“虚度光阴”。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生活,第一步就是把手机放远一点儿。
第二,紧急不重要的事,快做。有些小事没那么重要,可是不做又不行。在我很忙的时候,最头痛的就是被琐事干扰。对此,我的经验是快速做,别思考,别占用精力。拿订外卖来说,有些人用手机下订单之后,就开始每隔5分钟看一次骑手到哪儿了,看完还会抱怨两句:“再不来就要饿死了。”有这个时间,你手头的那点儿正事早就能干完了。
第三,重要不紧急的事,早做。如果你手头上“既重要又紧急”的事特别多,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重要不紧急”的事,你从来不早做。你或许决定不了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但事情是否紧急,却几乎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比如牙齿敏感了那么久,不早点儿去看医生,非要等伤到神经,疼到无法忍受了才去。再比如客户提了好多次意见,不早点儿改进,非要等起了冲突,媒体都来关注了,才去处理。如果你只能记住关于“时间四象限”模型的一条,我建议你记住这一条:重要的事,早做。在工作当中,70%~80%的时间应该被用来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否则你就要不断地处理既重要又紧急的事。你选择哪一种工作方式呢?
一句话理解时间四象限:
大事早做,从容不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