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叫做汉朝,这个朝代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他刚建立时用的是黄老之术,黄老之术是老子,道家所用的一种治国的方式。但是到了汉武帝的时期,国家并不是在用黄老之术来治理了,而是用了另一种方式儒术,如数也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儒家治理国家的方式,而这个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罢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
汉武帝继位以后,不单单是把黄老之术变成了儒术,他这一继位把老年的无为变成了少年的有为,把放权变为了中央集权,又把徒有虚名的那种虚君变成了尊君,那么问题就来了,黄老之术不是用的好好的吗,为什么汉武帝突然要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呢?其实在这之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那时权利十分分散,大部分权利都不在中央,而在各个诸侯国,所以汉武帝之所以要独尊儒术,是为了把那些权力都慢慢的聚集到中央,掌握在他的手中。那么该如何对待各地方的诸侯王呢?就需要削藩,可是削藩太明显的话,诸侯就会联合起来,一起去攻打中央,因此汉武帝刘彻就以仁孝为民让诸侯们把他的权利分给自己的每一个儿子。在以前,一个诸侯王去世以后,他的权利都给他的长子,但是汉武帝在这时就说,每个儿子都要公平。这样看似是对诸侯完好,可是慢慢的诸侯就会因为争权夺利而战,太多的诸侯也无法联合起来,对中央就没有太大的威胁, 后来就可以因为他们乱中全为罪名,消掉他们的权利,后来就没有那么多诸侯国了,而这个方法就叫做推恩令。
但是在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所有的地方都归到中央以后,该如何才能有效的控制那么多的郡县呢?像秦始皇那样去巡行是不行的,因为那样去巡行会耗费大量的财力与物资,地方百姓也会民不聊生,所以。汉武帝就分了13个刺十吏部,派了13个刺吏去个地方考察,那些刺吏权力并不大,只是类似于像打小报告的人,把从各地方看到的情况,都通过书信的方式报告给上级,让汉武帝了解各地方的情况,这样就不用去巡行了。
就这样到。建元6年5月的时候,太皇太后驾崩,到6月的时候,丞相许昌被免职, 汉武帝就立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可是没有想到这个丞相骄横奢侈,修建的住宅比所有的官员的住宅都要豪华,这样的田园也最肥沃,而且还大量的接受从各地收来的贿赂,所以汉武帝决定换一个丞相,这时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汲黯,还有一个选择是主父偃,这两个人的性格和习性完全相反,汲黯是刚正不厄,直立不韦对皇帝傲慢,是一位正人君子,有自己的理性和原则。但是主父偃,是因为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做事的人会有一点阿谀奉承在其中,而且这个人想要功名,只会按照汉武帝的意思去出谋划策。但是最后汉武帝还是用了主父偃,即便如此,他就要想方设法去抵防,像主父偃这样的小人,既然有不法之事,自然就需要依法处置,因此汉武帝决定从出生低贱的人中选拔一些不畏豪强的人,以此来建立秩序,维护国家的权力,这就是酷吏法。
那么现在我们还怎么看待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呢?比较于初始的黄老之术的无为与放任来说,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确实获得了尊君强化了王权,进而去稳定天下的作用。但是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却用了。法家的方法依靠武力酷刑来为人与处世,所以在这时表面上适用的儒术确实在独尊儒术,但是事实上用的是法家,武帝为皇帝就需要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
但在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在不断骚扰我们的匈奴。匈奴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个麻烦。特别是在汉朝的地方,匈奴就开始作乱。因此汉朝就需要对匈奴作出反应,这时就要面临两个选择,是进攻还是防御?以前汉朝原来的文帝景帝都是用的和亲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十分侮辱人,而且也不起什么效果,因为匈奴本身就是一个不讲信义的民族。所以在这时汉武帝选择了进攻。
经历过第1次打仗的失败之后,在第2次就获得了胜利,第3次也打胜了,最后一次是最后的大胜,这场大胜代表着汉武帝建立了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
在这时就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那时有一个国家叫做大宛国,有一匹马,叫做汗血宝马,汉武帝就想要那匹马,所以要用另一匹金马去换,可是大宛国不但不给他们的血汗宝马,还把汉朝的大使和金马都抢去杀掉了。那么面对这样的事情,汉武帝是一定会去打大王宛国的,因为汉朝的使节被杀了,这就代表着大宛国,如此一个小国侮辱了汉朝,这肯定要去打,那么出战就需要粮草,因此在这时,汉武帝采用了多种方式为自己的士兵获得粮草和物资,而这种方式不得不说,就类似于欺压百姓,第1种方式是鼓励告发,邻居说一个富贵家族的邻居漏税,那么那个富贵家族的财产就会没收,同时这些财产就会给告发的人一半,第2种方式是把值钱的东西,就比如说盐糖一类的食品用品都只能给官方去卖,其他的人不能卖。第3种方式就是买官或者赎罪,也就是小罪可以用钱来数,大家都可以拿钱买官做,这样就有粮和财了。
但是,后来又因为。李广丽把这些都废了,所以第1次打大宛国失败了,但是第2次因为大汉又出兵,所以大胜而归,也只获得了几匹马,本身6万的的兵也只剩下了|万。原因是因为路途遥远大官还贪财,从而导致户口减半。经过这样的事情以后,农民受不了了,就开始起义,但不久被打下去了。
那么既然如此在当时还该不该去打匈奴与大宛国呢?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匈奴与大宛国贪财贪利毫无信义,所以是一定要打的,可是打了也费了太大的财力与粮草,以导致汉朝那时接近于秦末的情况。而在这里是有个非常大的矛盾的,弟一点出击是必要的,他们同时也要慎战慎选降临,有一些将领只因为军功不会为士兵考虑,不会为他人着想得不偿失,这一点李广利就是典型,所以要个慎选将领。匈奴是灭不了的,他们会永远存在,所以这时就只能让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共存。
但事已至此,垂垂老矣的汉武帝又该怎么办呢?其实所有的国家的富强都要靠百姓,若是百姓不好,国家的一切都不好,所以汉武帝就在泰山举行典礼,一罪悔过,非常庄重的举行,来安抚百姓,在安排了后事以后,就年老去世了。
那么如此聪明的汉武帝,为何会犯下这么大的错误?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人独造在那时汉武帝用的人事就是像主父偃这样的,只会鳄鱼奉承,所以可以说是在朝廷中只有汉武帝一人说了算的,下面的人只会同意,但是汉武帝又不是神,再加上他是历史上第1个人去打匈奴,他是没有先例的,是没有经验的,所以没有人才的他也会犯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