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悉达多》小读笔

《悉达多》小读笔

作者: 小蒋不素小蒋 | 来源:发表于2020-10-15 21:43 被阅读0次

    小读笔针对一些我速读略读或代读(读别人写的读后感)的书籍,因为收集的划线句子和批注并不多,不足以撑起一篇大文章,所以专门收录在我的小读笔栏目里吧。


    作者:赫尔曼·黑塞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代表作

    专题


    女人

    你看得仔细。一切都尽收眼底。你见到的人是悉达多,为成为沙门而告别故乡的婆罗门之子。迄今做沙门已三年有余。但现在我已告别沙门之路,进了这座城。而你,是我入城之前见到的第一个人。哦,迦摩罗!我来,是为告诉你这个。你是让悉达多并未低垂眼帘而与之交谈的第一个女人。今后,如若我遇见漂亮女人,也不会再垂下眼帘。

    悉达多还挺会撩妹的。

    你真的不畏惧一个要向你学习欢爱的林中沙门吗?”

    竟然还学习 sex。

    迦摩罗的嘴唇固然美艳嫣红,但你若试图违背迦摩罗的意愿去强吻它,便不会得到一丝甜蜜。尽管那嘴唇深知如何赋予甜蜜!勤学的悉达多,你要明白:情爱可以乞得,可以购买,可以受馈,也可在陋巷觅得,却唯独不能强夺。

    强扭的瓜不甜。

    生意

    摩施瓦弥严谨地经营生意,饱含激情。悉达多则视一切如游戏。他努力学习规则,内容他并不记挂于心

    他显然对生意心不在焉。

    一次,迦摩施瓦弥提醒悉达多,他的一切知识都是从迦摩施瓦弥处学来。悉达多反驳道:“最好不要和我开这样的玩笑!我从你那里学到一篓鱼的售价,借贷他人获得多少利息。这是你的学问。我和你从未学过如何思考,尊贵的迦摩施瓦弥,你最好向我学习如何思考。”

    听从内心

    就是乔达摩,世尊佛陀,那位宣法之人。每天有上千徒众听他宣法,追随他的脚步。但这些徒众却如同落叶,内心没有自己的教义和律法

    于是他终于清楚,任何学问也不能让他获得救赎,他该听从内心的秘密之音。

    当有了儿子

    可是自从儿子出现,他悉达多却成了完全的世人。

    如今,他待人比从前少了聪明、傲慢,多了亲切、好奇、关心。如今,他见到那些常客——孩童般的世人,商人、兵士、妇人,不再感到陌生:他理解他们。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他感同身受。尽管他已近乎完人,只承受着最后的伤痛,却视世人如兄弟。他不再嘲笑他们的虚荣、欲望和荒谬,反而通晓他们,爱戴敬重他们。母亲对孩子盲目的爱,父亲痴愚盲目地为独子骄傲,卖弄风情的年轻女人盲目狂野地追求珠宝和男人猎艳的目光——对现在的悉达多来说,所有这些本能、简单、愚蠢,却极为强烈鲜活的欲望不再幼稚。他看到人们为欲望而活,因欲望不断创造、出行、征战,不断受难。他爱他们。他在他们的每种激情、每种作为中看到生命、生机,看到坚不可摧之物和梵天。他在他们盲目的忠诚、盲目的强悍和坚韧中看到可爱和可敬之处。世人和学者、思想者相比应有尽有,除了唯一微不足道的东西:自觉。对生命整体的自觉思考。时常,悉达多甚至怀疑自觉的价值被高估,或许它只是思想者的天真。思想者只是思想的孩童般的世人而已。

    写的真好,我也是这么想的。

    其他方面,世人和智者不仅不相上下,反而时常考虑得更深远。

    苦难

    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

    此刻,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脸上盛放喜悦。他认知了完满,赞同事件之河,赞同生活的奔流,满是同情,满是喜悦,顺流而行,融入统一。

    坦然接收苦难,不悲不喜,天人合一。

    求道


    求道过程中

    我没有目的地。我在求道的路上。

    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

    中庸之道。

    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

    最重要的三件事:思考、等待、斋戒。

    求道完成后

    乔文达道:“哦,悉达多,你和从前一样喜欢说笑。我相信你,知道你并未追随任何老师。但你自己,即便没有学说,也该有某些你特有的、扶持你生活的思想和认知。如果你愿意讲讲,我会由衷高兴。”

    不可言传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这是我年轻时发现,并离开老师们的原因。

    不如实践中去学习,去领悟。

    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辞彰显。可以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体、完满、统一。

    道可道,非常道。

    何为道

    尚无一人,尚无一事,完全轮回或彻底涅槃。尚无一人绝对神圣或绝对罪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受制于幻象,相信时间真实存在。时间并不真实存在,乔文达,我时有感悟。而如果时间并非实在,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的界限亦皆为幻象。

    就像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主观形式。

    听好,亲爱的。你听好!罪人。我是罪人,你是罪人。但罪人终将成为梵天,证悟涅槃,得以成佛。只是,这‘终将’乃为幻象。仅是譬喻!罪人并未走在成佛之路上,他并未处于发展中——尽管我们的思维认为其处于发展中,无法具备其他想象。不,在罪人身上,现在和今天的他即是未来的佛。他的未来已然存在。你须将罪人、你自己和一切人,尊为将成之佛、可能之佛、隐匿之佛。乔文达,我的朋友,世界并非不圆满。世界并非徐缓地行进在通向圆满之路:不,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一切罪孽都承载宽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栖息老人,所有新生儿身上都栖息亡者,所有将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没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强盗和赌徒的路或许通向佛陀,婆罗门的路或许通往强盗。在最深的禅定中存在这种可能:时间被终结,人视过往、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这时,一切皆为善、圆满和梵天。因此在我看来,世间存在的一切皆好。在我看来,死如同生,罪孽犹如神圣,聪明等同愚蠢。一切皆有定数,一切只需我的赞赏、顺从和爱的默许。这样于我有益,只会促进我,从不伤害我。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哦,乔文达,这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总结:

    • 1、时间没有过去和未来,是一体的,或者说根本没有时间。
    • 2、从 1 推出因和果也都是一体的,即宿命论,让我们坦然接受
    • 3、每一瞬间皆为圆满、每个人都是佛、每块石头都是梵天。
    未必“物”就不好

    每块石头都不同,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念诵着‘唵’。每块石头都是梵天,但同时,它又确实是石头。油腻,光滑。恰恰是这些让我欢喜,感到惊奇,产生崇敬——但我不想继续言说。对于隐匿的意义来说,言语无益。它总在言说中歪曲,变异,变蠢——是,即便这一点也极好,令我欢喜。一个人的宝藏与智慧,在他人听来却是愚痴,连这我也认同。”

    我必须承认我并不区分思想和言辞。坦率地说,较于思想,我更看重‘物’。

    我并不为‘物’是否虚幻而忧虑,连我也可能只是个幻象。因此,我同‘物’并无区别。我因此觉得它们值得热爱和敬重——我们并无区别。我因此热爱它们。

    最重要的是爱

    爱乃头等要务。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其他


    印度是沉醉于上帝的国度和民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悉达多》小读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xa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