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美术馆有一场摄影展,名为“刘香成——镜头 · 时代 · 人”,与记忆面对面。
展览以“面孔”、“姿态”、“时机”、“刺点”、“人群”、“风土”、“后记”七个单元呈现,囊括历史事件现场、人物肖像,和特定时期中不同国家民众真实日常生活等多个主题的珍贵摄影作品。
面孔:是刘香成进入陌生地点或环境的一把钥匙。拍摄一个面孔,或捕捉一个表情,意味着镜头需要贴近拍摄对象。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摄影师会通过沟通与交流鼓励拍摄对象卸下防备。拍摄者必须有同情心与同理心,拍摄对象也一定会感受到这一点。
姿态:在刘香成的镜头下,人们的姿态是自然而放松的。这与他从身体语言的微妙之处提炼的丰富情感相呼应。
姿态往往意味着人们对周围事件、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自然或本能反应。在观察姿态的过程中,刘香成从不追寻刻板印象,并舍弃显而易见的套路,从而发挥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对其拍摄对象应有的好奇心。
时机:新闻摄影的全部秘诀在时机,它是对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也是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的典型时刻的捕捉。
好的摄影师必须在对的时间点按下快门,以捕捉事件发展的关键点。对于刘香成而言,时机并非是运气,而是在举起相机之前进行准备和研究的结果。
刺点:在前媒体和前互联网时代,与今天相比,流通的照片数量很少。新闻摄影向来是一种高度竞争的职业。每天的新闻中,每个故事只能由少数几张思精巧、叙述巧妙的照片来呈现。因此,每张照片的方寸之间,摄影师必须提供最丰富的信息与细节。一个好的摄影师也必须是一个好的编辑。
人群:人群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因素,它能反映事件的规模与现场的感受。人群也是一个微妙的棱镜,摄影记者可以通过它来洞察社会。
这部分照片有些拍摄于事件的关键时刻,有些则诞生于闲暇与机遇中。因此,它们也更能反映刘香成富有个性的目光甚至是幽默感。我们可以把人群理解为时代和历史进程中无意识的细节,而人性的光辉往往闪烁于无意识的瞬间之中。
风土:不同于新闻摄影中那种瞬息万变、剑拔弩张的场景,这部分的照片都是在旅行或报道途中信手拈来的人物与场景。它们诞生于旅行之中,历史事件之间的空白时刻,再现了美丽的风景与当地活动的情调。
这些照片揭示了生生不息的社群与周遭环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刘香成诗意气质的自然流露。
后记:这一部分展示了一位以捕捉时事为主要工作的摄影师的日常生活。在刘香成担任摄影记者的近二十年间,技术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最初,刘香成使用无线电发射器传送照片。这种技术以声波的形式发送图像的模拟信号,可以在数千英里之外接收和下载。
随后出现的技术借助了卫星电话,虽然设备很笨重,但在当时已经算是便携的了。这项技术允许摄影师在外冲洗照片,通常是在酒店的洗手间里,例如另一侧还原的上海锦江饭店客房洗手间,并通过电话线直接传输图像,与我们今天使用智能手机类似,只需按下一个简单的按钮即可。
摄影展我不是太感兴趣,所以文字介绍将就看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