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用现代语言表达是:言者是A意(非B意),而听者接收到的是B意。
因(相因相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备受情商之父戈尔曼推荐的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教授给出了研究答案:大脑对过去的经历产生反应并创建脑内联结。那些悬而未决的伤心往事和未经妥善处理的旧伤,会以心理模式存储于大脑杏仁核,并在遇到重复的经历时被激活而做出反应。
边(旁敲边鼓):因此,下雨天心情不爽的人,可能是在以前某次下雨时遭遇过令其伤心的往事,伤感的情绪与下雨天的情境被一同存储于大脑杏仁核中,当再次下雨时,其内隐记忆重新被激活,从而表现出悲伤情绪。
同样道理,看到别人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地讨论问题、观点时,有的人认为很正常,有的人会认为过于较真,也有的人会认为这会让人觉得难堪,甚至联想到贴标签、道德、邪恶层面等等,而后者可能是在其人生经历中有过类似的往事。如:曾经自己的某个建议没有被领导理解甚至被误解,自己当时受了很大委屈,这种伴随情绪的内隐记忆被存储于大脑杏仁核,当再次听到、看到别人讨论一个问题时,其内隐记忆马上被激活,以前被领导冤枉的感受条件反射般地涌现。
这也正应古人的另一句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果(自食其果):因此,人有时应该觉察自己的观念、情绪,反思自己观念、情绪出现的原因。避免被观念、情绪牵着鼻子走。尽量避免误解别人以免造成更多困扰。
适(适得其反):除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之外,还有三种情况:
A.言者无心,巧的是听者也无意,所以说完就过去了,谁也没有当回事,左耳听右耳冒了。
B.言者有心,但听者无意,即对牛弹琴,弹琴的人会觉得牛水平低,觉得沮丧。
C.言者有心,听者也领会到了言者之意,即达到了最佳境界,谁都没有说太多但却彼此理解,于是哈哈大笑,形成了默契。
用(使用条件):怎样做到避免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避免误解他人 ?
A.重述:用自己的话重述对方的观点,观察对方的反应,直到对方确认才说明听懂了对方。
B.追问:可以从事实、观点、逻辑三个方面对对方进行提问。
C.确认:即了解对方是否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可以通过对方的重述来确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