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说说我们大体做什么,主要还是这几个“共”。
第一,共读
朱永新教授说: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上前行。我们要有为教育教学更好服务的输出,就必须保证输入。
为此,工作室结合研修和创建的项目计划三年内完成八本共读书目,以建构相关理念,共创“大单元”“项目化”“大主题”有效教学途径。
第二,共写
倘若我们把输入的“读”当做怀孕阶段,那么输出的“写”就是出生阶段。说个笑话,只怀不生,是不正常的。
朱永新教授同样说到: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
站在自己的肩上是一种超越,一种非同凡响的超越。这对于自我成长,或者说教育的发展是极大的欣慰。因为在目前的发展中,显而易见,我们想要改变教育就必须超越自已。
一句话:超越自已,方能改变教育。当然,这样的超越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幸福。有了幸福,其他都不重要。
所以,我们工作室也要写起来,并且以打卡的形式发出来,大家好相互学习。甚至于写得比较好的我们要鼓励积极投稿,可以首选我们的专属公众号,也可能投到重要的期刊。
第三,共享
这是专业交流,我们有自己专业的交流平台。希望大家不能小看这样的感觉很随意的分享。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们的专业成长需要毅力、时间保障等各种客观条件,但其实更重要的还有相互看见、勉励和同行,需要重要的他人:真实的一个人或者一句话。
当你遇上了自己认为对的,愿意一起“合作”的想要他人,才会产生相信和追从的力量。有了这个推动力,即便很慢也慢慢地改变,有了改变就看到了太阳。
所以,朱永新教授也说:专业交往是站在集体的飞翔。
第四,共探
关于共探,我们工作室大多会采取结合示范课做好优缺资源的探讨和专题研修活动。
当然,也有更多的探讨是现实教育教学中的热门话题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最终找到解决策略,找到更好的改进路径。
第四,共创
“读”“写”“思”“行”,最终的目的是未来发展的“共创”。
记住这里强调一个主人翁意识,那就是“共创”。人人都需要从参加转变为参与,我们都不是旁观者,也不是执行者,我们是为同一目标而去践行的“共创”者。
只有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感受到是我们的,我们才会去维护,我们才会站在集体的利益去做事。那样的真,那样齐,才能事半功倍。
所以我相信:只要不要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付出、相信坚持的奇迹,那么我们就一定行。
不用怀疑,相信相信的力量。纵观身边成功者,我觉得大多受到了这样的“规矩”推动——
你行你就走,你走你就行;越行越走,越走越行。
对,说的就是我们,不要去想,答案在做中,做起来,有很多的奇迹等待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