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说的,和历史有些惊人的吻合,大家姑且当故事听吧。
前几年有段时间我每天都睡不着觉,噩梦连连,神情恍惚。家里人很崩溃,差点要送我去精神病医院了。那年春节前夕,我有事经过天心阁,顺便拐到定王台下的解放西路送笔钱给一个叫希希的服装店。
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阴冷寒湿,我独自一人开着车。定王台停车很不方便,所以我把车停在老图书馆前的路边,准备办完事就撤。
打开车门往下走的瞬间,我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头。眼角的余光里,希希家隔壁的那家门头好像和平时不太一样。抬头一扫,惊呆了。门头不知道为什么,是“血流成河”四个血淋淋的大字。我以为自己幻觉了,揉了揉眼睛,又看了一眼,还是“血流成河”四个大字,更可怕的是,那家店的门是紧紧关着的,看上去像是古代那种有框的老门,从门条框里伸出很多黑乎乎的枯瘦如柴的手,好像在拼命的呼叫,想从里面爬出来。而大门挂着锁,后面遥远的地方似乎传来撕心裂肺的声音,像是有什么怪兽在追赶一屋子的人,或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我从这里经过很多次,从未没有留意隔壁是个什么门店,但那天“血流成河”四个大字好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怎么揉眼睛也无法避免看不到那四个字。或者说,根本就不是我眼睛看到的,而是像被某种意识灌入了画面。
就那么惊鸿一瞥,心感觉像是揪起来了。下意识把头往左边一偏。看到一个短发的姑娘,衣着褴褛而单薄,坐在墙角边的一堆杂草上。她旁边坐着一个小男孩,手里还抱着一个。那个地方原本是银行的ATM机,所以可能她们在那里临时取暖,但奇怪的是,那天我看到那里全是灰白色,没有彩色,地上本应该是地板砖,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有枯草。
短发姑娘似乎感觉到我的目光,奇怪的回看了我一眼,又呆坐在那里自顾自看着怀里的孩子,像是在帮他找虱子。我感觉到一股巨大悲伤,意识到这悲伤,又被这悲伤刺激的一个机灵,咦!我今天这是怎么啦。摔了摔头,快步进入店里把事办完就出来了。出门的时候,我背对着刚刚那可怕的一幕,头也不敢回,开上车就立马回家了。
但那一幕就那样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血流成河”四个大字,一直挥之不去。回到家我感觉全身瘫软,那段时间我一直做噩梦,下午这一幕让我觉得自己大概是要疯掉了吧,惨到白天也要做噩梦了。
后来经过两三年的心理学习,我从噩梦中慢慢解套了,就把这件事淡忘了。可是去年去板仓参观的时候,我惊呆了。因为在纪念馆里,我见到一张杨KH母子三人的照片,和那个冬天的下午,我看到的三人几乎一摸一样,或者潜意识里觉得就是她们三个,只是两个孩子好像大了些。我当时再度觉得自己快要疯掉了,因为我好不容易说服自己看到的都是幻觉,可是在真实世界上居然有相连的元素,这让我不知道哪是真哪是假,感觉世界好虚幻。
这些感觉让我总是不得安宁,回去后,挑了个有大太阳的日子,我麻着胆子又去了上次“血流成河”的那家店。
原来那家店叫吴大茂,确实是古色古香的门头,里面居然都是卖剪刀纱线扣子这些琐碎平凡的东西。不知道这样看上去普通的杂货店,为什么能在寸土寸金的解放西路有门头。在一整片时尚服饰和精致美食的店铺中,它显得有点突兀。

进去后,店主没有热情的上前打招呼,我在里边溜达了一圈,看到柜子里那些亮呈呈的剪刀,觉得有点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店里左手边还有个逼仄的木楼梯通往二楼。走到楼梯口,不知道为什么我就不敢上去了。

后来去查了下“吴大茂”的历史,发现它是清代就创建的小商品店。1938年“文夕大火”时被焚,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业,2006年新春,历经沧桑的“吴大茂”在解放西路102号定王台口拓址开业。

我不是长沙人,也从未在这里生活过,照理说和“吴大茂”是没有生活交集的。而那位短发的姑娘,我也只是在书中和节目中有所了解。我后来特地去读过她的一些文章,重新了解了她的一生。她于1930年间曾在国民党的“清乡司令部”以及长沙陆军监狱呆过,后就义于离定王台不远处的识字岭刑场。行笔于此,不知为何,鼻子竟酸酸的。

翻阅长沙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便于此建城,是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始源地之一。我当日所停车之地,系古定王台旧址。

定王台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他是个孝子,每年都要挑选出上好的大米,命专人专骑送往长安孝敬母亲,再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筑台。年复一年,从长安运回的泥土筑成了一座高台。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刘发便登台北望,遥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台”也被人们称为“望母台”。

2000年前登台望故乡的定王,一定想不到,斗转星移,这片土地上会发生的此后种种吧。民国时期,离定王台不到两站路的识字岭,被作为刑场,1930年冬天,杨KH在这里被杀。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30000多人在大火中丧生(此死亡人数只是计算了可辨认为人类的数目。在五日五夜的大火中,地上的石路被烧得通红,大火中有不少伤兵、难民被烧成灰烬)。长沙古迹定王台被彻底烧毁。
后又有人在遗址上建起房屋,以保存遗迹。
解放后,定王台成了一条小巷的地名。
这条小巷南起水月林,东止菜根香,呈曲尺形。后为建解放路立交桥,这条不长的小巷又拆了一截,仅留南端一小段,仍名为定王台巷。定王台的基址上新建一楼,为现在的长沙图书馆老馆。
当年偏处城东南一角定王台,已变成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整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果说硬要和这些地方有什么联系,目力所及,那就“水月林”几个字吧。
哎,如今我早已不做恶梦了,也很久没有见过这些奇奇怪怪的影像了。一位老师同我说,这世上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事情,我们在意识层面见到的,无论是梦,还是幻觉,或是想象,都是信息的碎片,只是我们很多人都灵性失忆,忘记如何解读了。
也许吧。都是故事,连如何解读信息都是故事的一部分。那些曾经纠缠难眠的日子,时过境迁后也如同看别人的故事,是以为记,附朱熹诗一首。别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也没有答案。
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馀故国,万事祗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