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冰《大河至上》(节选)写景状物就老练多了,可圈可点的句子很多,诸如“看着的时候,会把水看成天,把天看成水”,“远处戴雪帽子的山峰,像优雅的少女在湖边漫步,而山腰的云朵,则是一群绵羊,在撒蹄子奔跑”,“这是一段自然满漶的流水,如出生的婴儿,在随意地哭闹撒欢,展示出出世的无拘无束”,“星星坠满棚子,这里那里眨着眼睛。半弯明月提着青灯,放牧着洁白的云团”。构思上,先是写追踪黄河源头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接着围绕地名“约古宗列”(藏语:炒青稞的锅)入手,抓住一个“锅”字,使得整个思路顺理成章;然后把自己的母亲对黄河源头的揣想和对儿子的担忧糅合在一起写;最后由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想象自己就睡在天上,写走出帐篷的惊奇、寒冷、恐惧以至高原反应,真实而虚幻,与《蜀道难》里“扪参历井仰胁息”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马叙《没有比一条河流醒来更让人惊心》写黄河的变迁,写兰州的变迁,写兰州人的觉醒(尤其是女性的觉醒)。历史与现实层现错出,令人眼花缭乱。
刘汉俊《有一个故事,叫长江》(节选)有赋的大气,有诗的韵味,有解说词的富赡,有《春江花月夜》的千回百转。“天地一根弦,江河日夜流。”以上帝的视角,将长江与八大支流、与中华文明、与北纬30°线上的世界诸文明联系起来写,“一根纤绳便把七百里三峡拉成了五线谱,呦呦旋律从古来,嘈嘈音符向东去”;一座神女峰,将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等一大拨文人墨客聚合在一起,“她只以烟霞为羽衣,用晚照作霓裳,将满目秋波送给峡江崖上、嶙峋岩中那一群孤独的身影”;由郦道元的“素湍绿潭”引发对长江生态环境千百年来江河日下的思考和忧虑,“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清水向东流,只待时日,正在今朝”。清词丽句太多,不胜枚举。
汤世杰《江流在不停地浣洗自己》题眼是“浣洗”;文眼是母亲的一句话“大河会自己洗自己的”;主旨是“像江流那样不停地浣洗自己”,“洗眼,洗面,洗肺,洗心”;话题缘起是雨中游江滨步道,途中所遇三个小景(清流红伞图、雨披垂钓图、双影吴语图)拓展了抒情主人公的视野空间;末段点题:“见天去江边走走,想想母亲的话,把大江当良师,恭谨请教,学会不停地浣洗自己,好么?”
蒋蓝《蒙顶山上遇劲草》因墙体上那些卑贱的墙草而起兴,是生命的礼赞,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象征,隐喻,联想,夸张,比拟,引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和意象的张力,比如“宽大的墙体宛如从唐朝伸延而来的一根舌头”,“唐朝”不言而喻,“舌头”就很耐人寻味;比如“把春意紧紧贴在瓦上”,“春意”自不必说,“贴”字就有一种坚韧在焉。
祁建青《青稞肖像画·冰奇葩》有点像自言自语,也是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重在感悟。
劳罕《杭州听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典故逸闻,信手拈来;清词丽句,汩汩流来。说茶,离不开天时、地利;喝茶,离不开环境、闲情;听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写,作者免不了引经据典,宋人罗大经的《茶声》叙述的是煮茶的全过程:“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说到境界,又以“美人莫凭栏,凭栏山水寒”烘托之。听茶要有阅历,如蒋捷《虞美人·听雨》然。听茶还是离不开环境:“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总之,心无尘滓听煮茶,万籁有声品清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马步升《鸟知道,花知道》,鸟知道人们对它是否有善意,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呵护;庄子说:鱼知道它自己在水里是否快乐。庄子谈的是哲学问题;作者似乎是在谈教育问题,又不完全是。
熊莺《天上的街市》马尔康市松岗镇柯盘天街,藏族作家阿来的故乡。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百年前的建筑有些还在,百年前的女土司还没走远,阿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阿拉旦·淖尔《八个家草原》满满的都是作者对草原的热爱。(2023.9.28.14:56~9.30.17:25.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