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内容主要是“散文阅读教学”中的第二节《爸爸教我读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课例评析和第三节关于散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回应。
张心科教授依据前文提出的散文阅读教学的模型,为《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不认同教师的观点,认为自己并没有被文章的作者感动时,论者及时补充相关资料,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再次追问学生:“你刚才讲这篇文章很平淡,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学生经过几个教学环节的铺垫顺理成章地回答:“形式上很平淡,情感上很真挚。”这也正符合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的原理,“学生都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经过一节课,学生理解了文章并且被感动,既读懂了也读好了。当然不足之处正如论者在后文中所言,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节中的“关于散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回应”中,论者也指出了散文的种类太多,讨论起来较为困难。如果能结合更多的散文类型尝试,或许能带给读者更大的启发。在“教学形式的重构”这一部分内容的论述中,有几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在了解了不同文体的“精要的内容”后,如何找到“适宜的形式”?论者在这几章的论述中,确实也存在书中提到的“没有找到其中所说的‘适宜的形式’”,在这几个教学实录中也无迹可寻。这也是当前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如何找到适宜的形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前几天的教学设计研讨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设计,无论是项目式学习还是情景化教学,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如何让学生“入乎其内”?文中提到的方法是一人诵读,其他人静听并联想想象课文内容的方法。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可行的方法?后文中郝敬宏老师在《背影》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情景再现也是一个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还有上次教学设计的研讨中《再塑生命的人》的导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感受盲聋哑人的世界,也是一个让学生“入乎其内”的方式。有时候,我们需要去找到让学生与文本发生关联的一把“钥匙”,来打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膜。通过对比《爸爸教我读中国诗》和《背影》两个教学设计,就会发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关联文本”是多么重要。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努力探索这些教学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