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学创作与社会科学(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学科)都反映人的生活,但显然他们对生活的反映是有区别的。社会科学对生活的反映是“一般性”的,而非具体的、整体的。文学创作所反映的则是具体的、整体的。大家知道,人的生活可以分为生活的现象与生活的本质。匈牙利著名文艺理论家卢卡契说:“现象与本质的真正辩证关系是基于这两者都是客观现实的因素,两者都是现实的产物,而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不过,他又进一步指出,“现实有各种不同的阶段:有表面的和瞬息即逝的不再重现的暂时的现实,也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因素和倾向,它们虽然随着变化着的情况而变化,但总是规律性的一再重现”。这样他认为“像现实的其他反映一样,艺术反映现实的出发点,也同样是现象与本质等的对立。它的特殊性在于,为了消除这些对立,它得寻找一条有别于科学的道路”。卢卡契的意思是说,客观的生活分为现象与本质两方面,那些表面的瞬息即逝的是现象的方面,而那些一再重现的深刻的是本质方面,这二者是经常对立的,文学创作就是要消除这种对立,使生活的现象与本质融合为一个整体,文学创作既不是生活现象的复制,也不是孤立的抽象本质因素的概括,而应该是这两者的和谐的统一。以小说《人到中年》中陆文婷这个人物来说,她既是“这一个”,是个别的,具体的,你不可能找到与陆文婷的个性、经历完全相同的人,但她又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再出现的,你几乎可以在所有的单位找到陆文婷式的人物。他们人到中年,在单位是骨干,忙得要死,在家里,他们是父母,累得要命,超负荷的运转把他们的身体快拖垮了。这个人物形象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所以,文学反映的生活是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拿黑格尔的话来说,是“具体的一般”。一方面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可另一方面又是到处可见的“一般”的人,总之,是整体的人。
卢卡契正确地指出:“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那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因为作品中出现了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直接性与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所以每部作品的生活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自我世界”。这个“自我世界”既不同于普通生活的世界,也不同于别的作品的世界,它是一个有机的有生命的完整体。由此可见,文学创作反映生活的整体性是文学的客体的特征之一。把握生活的整体性是一个作家的才能的表现。缺乏创作才能的作家,往往把握不住生活的整体性,他或者是抓住了一些生活表面的、枝节的现象,进行琐碎的描写,表面似乎很真实,实际上则根本不能触及生活的本质,从而流于自然主义;或者是抽象地抓住一些生活的概念,而不能把它溶解于具体的生动的生活画面之中,表面似乎很深刻,实际上缺少文学应有的审美特性,而流于概念化。
童庆炳《文学创作反映整体的生活 》片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