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的人,在"诗人″这块圣地汇合,似乎有了一处共同点,但是,给人们的感受仍然是不同的,甚至于许多人愤愤不平。
为什么会如此❓
先说余秀华。
余秀华出身于乡野山村,受限于医疗条件落下残疾,从此变成一棵杂草。这是命运的不公。但她本就是一株稻谷,拼尽全力想要体验稻谷的完整生命历程,尽管山风呼号,她挣扎、努力、抗争,与她生活的环境、与之相处的人们。
她的诗是本色,是生活的感悟,是灵魂的文字外化,她的诗行里写着我要活着,我要像别人一样好好活着,包括像许多女性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
为此,她不顾一切地通过诗作发声,这声音从她残缺的身体和匮乏的心底发出,符合她的身份的,她的行为、思想、诗与余秀华的真实形象和身份是契合的,统一的。
余秀华的出世出名,符合大众审美,这样的身世、经历,配上这样的诗,就是余秀华这个人。
贾浅浅与余秀华完全不同。
她头顶着名作家父亲的光环,她身体健康,生活无忧,受过良好教育,还拥有万千人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拥有的外部资源。
她是稻田里的金色稻穗,与一棵杂草不能相提并论,起点高出许多,但是作品却低到杂草里。
也许从低处更容易触及普罗大众的心,更容易让人生出同情之心。但是,大众可不是吃素的,因为大众看到她是从高处向低处,逆流而下。
这与大众的认知反着了。一个本可以高尚的人,却非要以低贱的诗句书写自己,你衣食无忧,你精神富足,为什么要写那些原始的需求。
因为她的诗不是她的生活,她没有经历过苦难,却写的跟真的似的,这不就是装吗!别人装牛逼,她装穷酸。那么她就不真诚,不真心。
那她为什么放低姿态呢?
这会让人展开想像的翅膀,认为是为名利。
余秀华和贾浅浅现象,说明两点,人如其文,诗作者的出名、首秀大多写的是自己,透露的是自己的心灵。这是身份认同。
人性的低处是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退回到人性的低处是为了探寻,探寻人性到底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