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Redis缓存常见问题

Redis缓存常见问题

作者: MiniSoulBigBang | 来源:发表于2020-12-07 11:34 被阅读0次

1 数据读

缓存穿透
一般的缓存系统,都是按照key去缓存查询,如果不存在对应的value,就应该去后端系统查找。如果key对应的value是一定不存在的,并且对该key并发请求量很大,就会对后端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对不存在的key进行高并发访问,导致数据库压力瞬间增大,这就叫做缓存穿透。
解决方案:对查询结果为空的情况也进行缓存(缓存时间设置短一点或者该key对应的数据insert了之后清理缓存)。

缓存雪崩
当缓存服务器重启或者大量缓存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失效,会给后端系统带来很大压力。
解决方案:
① key的失效期分散开,不同的key设置不同的有效期。
② 将hibernate或者mybatis设置二级缓存。
③ 搭建高可用架构(但是不太好,容易造成主从不一致)。

缓存击穿
对于一些设置了过期时间的key,如果这些key可能会在某些时间点被超高并发地访问,这个时候需要考虑缓存被“击穿”的问题。
缓存在某个时间点过期的时候,恰好在这个时间点对这个Key有大量的并发请求过来,这些请求发现缓存过期一般都会从后端DB加载数据并回设到缓存,这个时候大并发的请求可能会瞬间把后端DB压垮。
​ 这个和缓存雪崩的区别在于这里针对某一key,雪崩则是很多key。
​ 解决方案:用分布式锁控制访问的线程。
​ 使用redis的setnx互斥锁先进行判断,这样其他线程就处于等待状态,保证不会有大并发操作去操作数
据库。伪代码如下:

public String get(key) {
    String value = redis.get(key);
    if (value == null) { //代表缓存值过期
        //设置3min的超时,防止del操作失败的时候,下次缓存过期一直不能load db
        if (redis.setnx(key_mutex, 1, 3 * 60) == 1) {  //代表设置成功
            value = db.get(key);
            redis.set(key, value, expire_secs);
            redis.del(key_mutex);
        } else { //这个时候代表同时候的其他线程已经load db并回设到缓存了,这时候重试获取缓存值即可
            sleep(50);
            get(key);  //重试
        }
    } else {
        return value;      
    }
}

2 数据写(双写一致性)

​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缓存数据和数据库数据不一致,根源是数据源不一样。那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时序控制是否可行?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或者先更新缓存再更新数据库,本质上不是一个原子操作,所以时序控制不可行。数据的强一致性很难,所以我们追求的是数据的最终一致性。我们采用以下策略来保证数据的最终一致性。
​ 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比如10秒或1小时。这种方案下,所有的写操作以数据库为准,对缓存操作只是尽最大努力即可。也就是说如果数据库写成功,缓存更新失败,那么只要到达过期时间,则后面的读请求自然会从数据库中读取新值然后回填缓存。
​ 从理论上来说,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是保证最终一致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下,我们可以对存入缓存的数据设置过期时间,所有的写操作以数据库为准,对缓存操作只是尽最大努力即可。也就是说如果数据库写成功,缓存更新失败,那么只要到达过期时间,则后面的读请求自然会从数据库中读取新值然后回填缓存。因此,接下来讨论的思路不依赖于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这个方案。

​ 在这里,我们讨论三种更新策略:

  • 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
  • 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 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2.1 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

​ 这套方案,大家是普遍反对的。
原因一(线程安全角度)
​ 同时有请求A和请求B进行更新操作,那么会出现
​ (1)线程A更新了数据库
​ (2)线程B更新了数据库
​ (3)线程B更新了缓存
​ (4)线程A更新了缓存
​ 这就出现请求A更新缓存应该比请求B更新缓存早才对,但是因为网络等原因,B却比A更早更新了缓存。这就导致了脏数据,因此不考虑。
原因二(业务场景角度)
​ (1)如果你是一个写数据库场景比较多,而读数据场景比较少的业务需求,采用这种方案就会导致,数据压根还没读到,缓存就被频繁的更新,浪费性能。
​ (2)如果你写入数据库的值,并不是直接写入缓存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再写入缓存。那么,每次写入数据库后,都再次计算写入缓存的值,无疑是浪费性能的。显然,删除缓存更为适合。

​ 接下来讨论的就是争议最大的,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还是先更新数据库,再删缓存的问题。

2.2 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 该方案会导致不一致的原因是:同时有一个请求A进行更新操作,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那么会出现如下情形:
​ (1)请求A进行写操作,删除缓存
​ (2)请求B查询发现缓存不存在
​ (3)请求B去数据库查询得到旧值
​ (4)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
​ (5)请求A将新值写入数据库
​ 上述情况就会导致不一致的情形出现。而且,如果不采用给缓存设置过期时间策略,该数据永远都是脏数据。

那么,如何解决呢?采用延时双删策略。
​ 伪代码如下:

public void write(String key,Object data){
        redis.delKey(key);
        db.updateData(data);
        Thread.sleep(1000);
        redis.delKey(key);
    }

​ 转化为中文描述就是
​ (1)先删除缓存
​ (2)再写数据库(这两步和原来一样)
​ (3)休眠1秒,再次删除缓存
​ 这么做,可以将1秒内所造成的缓存脏数据,再次删除。

那么,这个1秒怎么确定的,具体该休眠多久呢?
​ 应该自行评估自己的项目的读数据业务逻辑的耗时,然后写数据的休眠时间则在读数据业务逻辑的耗时基础上,加几百ms即可。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确保读请求结束,写请求可以删除读请求造成的缓存脏数据。

如果你用了mysql的读写分离架构怎么办?
​ ok,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如下,还是两个请求,一个请求A进行更新操作,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
​ (1)请求A进行写操作,删除缓存
​ (2)请求A将数据写入数据库了
​ (3)请求B查询缓存发现,缓存没有值
​ (4)请求B去从库查询,这时,还没有完成主从同步,因此查询到的是旧值
​ (5)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
​ (6)数据库完成主从同步,从库变为新值
​ 上述情形,就是数据不一致的原因。还是使用双删延时策略。只是,睡眠时间修改为在主从同步的延时时间基础上,加几百ms。

采用这种同步淘汰策略,吞吐量降低怎么办?
​ ok,那就将第二次删除作为异步的。自己起一个线程,异步删除。这样,写的请求就不用沉睡一段时间后了,再返回。这么做,加大吞吐量。

第二次删除,如果删除失败怎么办?
​ 第二次删除失败,就会出现如下情形。还是有两个请求,一个请求A进行更新操作,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为了方便,假设是单库:
​ (1)请求A进行写操作,删除缓存
​ (2)请求B查询发现缓存不存在
​ (3)请求B去数据库查询得到旧值
​ (4)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
​ (5)请求A将新值写入数据库
​ (6)请求A试图去删除请求B写入对缓存值,结果失败了。
​ ok,这也就是说。如果第二次删除缓存失败,会再次出现缓存和数据库不一致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具体解决方案,且看博主对第(3)种更新策略的解析。

2.3 先更新数据库,再删缓存

​ 首先,先说一下。老外提出了一个缓存更新套路,名为《Cache-Aside pattern》。其中就指出

  • 失效:应用程序先从cache取数据,没有得到,则从数据库中取数据,成功后,放到缓存中。

  • 命中:应用程序从cache中取数据,取到后返回。

  • 更新:先把数据存到数据库中,成功后,再让缓存失效。

    ​ 另外,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也在论文《Scaling Memcache at Facebook》中提出,他们用的也是先更新数据库,再删缓存的策略。

    ​ 这种情况不存在并发问题么?不是的。假设这会有两个请求,一个请求A做查询操作,一个请求B做更新操作,那么会有如下情形产生:
    ​ (1)缓存刚好失效
    ​ (2)请求A查询数据库,得一个旧值
    ​ (3)请求B将新值写入数据库
    ​ (4)请求B删除缓存
    ​ (5)请求A将查到的旧值写入缓存
    如果发生上述情况,确实是会发生脏数据。

    然而,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 发生上述情况有一个先天性条件,就是步骤(3)的写数据库操作比步骤(2)的读数据库操作耗时更短,才有可能使得步骤(4)先于步骤(5)。可是,大家想想,数据库的读操作的速度远快于写操作的(不然做读写分离干嘛,做读写分离的意义就是因为读操作比较快,耗资源少),因此步骤(3)耗时比步骤(2)更短,这一情形很难出现。假设,有人非要抬杠,有强迫症,一定要解决怎么办?

    如何解决上述并发问题?
    ​ 首先,给缓存设有效时间是一种方案。其次,采用策略2.2里给出的异步延时删除策略,保证读请求完成以后,再进行删除操作。

2.4 删除缓存失败

    还有其他造成不一致的原因么?有的,这也是缓存更新策略2.2和缓存更新策略2.3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如果删除缓存失败了怎么办?那不是会有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么。比如一个写数据请求,然后写入数据库了,删缓存失败了,这会就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了。这也是缓存更新策略2.2里留下的最后一个疑问。 如何解决?提供一个保障的重试机制即可,这里给出两套方案。

方案一:
流程如下图所示:

001.png
    (1)更新数据库数据;
    (2)缓存因为种种问题删除失败
    (3)将需要删除的key发送至消息队列
    (4)自己消费消息,获得需要删除的key
    (5)继续重试删除操作,直到成功
    然而,该方案有一个缺点,对业务线代码造成大量的侵入。于是有了方案二,在方案二中,启动一个订阅程序去订阅数据库的binlog,获得需要操作的数据。在应用程序中,另起一段程序,获得这个订阅程序传来的信息,进行删除缓存操作。

方案二:
流程如下图所示:

002.png
    (1)更新数据库数据
    (2)数据库会将操作信息写入binlog日志当中
    (3)订阅程序提取出所需要的数据以及key
    (4)另起一段非业务代码,获得该信息
    (5)尝试删除缓存操作,发现删除失败
    (6)将这些信息发送至消息队列
    (7)重新从消息队列中获得该数据,重试操作。

​ 备注说明:上述的订阅binlog程序在mysql中有现成的中间件叫canal,可以完成订阅binlog日志的功能。另外,重试机制,博主是采用的是消息队列的方式。如果对一致性要求不是很高,直接在程序中另起一个线程,每隔一段时间去重试即可,这些大家可以灵活自由发挥,只是提供一个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