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透一本书
我们知道,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学了之后,能教会别人。
你在教别人的时候,会考验你几个能力:
一是归纳总结的能力,面对一大堆零散的知识点,你能否用一根线把它串联起来;
二是转述能力,如果是口头转述,能不能拍个视频讲清楚某个事情或者概念,如果是书面转述,能不能把知识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如果再把视频发到视频平台,或把文章发到微信公众号,就用能锻炼你的新媒体运作能力;
三是自己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卡壳的地方,那就是自己没明白的地方,需要自己再回去学懂学透,只有自己真正搞懂了,才能教会别人。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如果读每一本书,都能这样来一遍,即使一年读不了300本书,只读50本书,也能让自己学到很多东西。
知识是一个网络,把从书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概念和以往脑子里的旧体验和旧概念链接起来,从而达到激活、勾连的目的,新知就是这么获得的。
所以,我们不要去找别人要书单,要看自己脑子里已经有了哪些知识和概念,我有过哪些体验,针对需要解决的某一个特定的问题,我还缺哪些知识和概念,对症下药的去阅读,去获取知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面对的环境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学知识还真是一个宏观上很相似,微观上各不相同的,呈现出千人千面的场景。
还有就是我们要学一手的知识,少学二手的知识,更不要学快餐式的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手的知识就是最原创的知识,一个学科的开山之作,后面所有衍生出来的知识都是对它的补充。学好了一手知识,知识的大厦和框架才建立起来了,才能慢慢的往上面添砖加瓦。至于其他什么书评和浓缩版的知识,但就像别人嚼过的口香糖一样,淡而无味。
刘润老师介绍说听书是个好东西,提倡鲸须式学习知识,即我们要像鲸鱼一样,一口把海水全部吸进嘴里,然后龇起牙齿,把海水和小鱼小虾从牙齿缝里漏出去,留下大鱼大肉饱餐一顿,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先大量的听书,如果有听到好的书,可以把这本书的原书买来,在仔细阅读,这样做一是可以避免自己的思维遮蔽,只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或者熟悉的书,二是能够快速的了解一本书,提高效率,坏处就是时间成本比较高,需要真正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如果你真的想学习,就把碎片化的时间都用来的学习吧。
如何做读书笔记
一、重复读
举个例子,学英语的时候新学习一个单词,以前没接触过,怎么才算学懂了呢,一个标准就是要在一天之内把这个弄得跟单词and一样熟练,为了增加思考密度,你有必要知道这个单词的各种词性、中文意思、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用法,只有了解了这些,这个单词才算真正的搞懂了。类似地,读书的时候,若是你遇到以前没怎么读过的书,你对于里面的内容不熟悉,特别是有些概念和名词还比较拗口,你必须得多读几遍,一本书,一天读3到10页,并且反复读。为什么呢?因为少于3页,内容可能不多,有效信息不够,多于10页,认知负担太多,容易遭遇挫折,不利于推进。在这样读书的过程中,把每一个概念都搞得和你熟知的概念一样,这样才能读透。
二、做笔记
笔记怎么做呢?
首先把书里面的概念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先用口头复述出来,再用文字记录下来;
其次,把这个新的概念和知识与你过往的知识和体验链接起来,比如我们要了解“咨询顾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先查查汉语词典看它是怎么解释的,然后再看我读的这本书里面是怎么解释的,再查查维基百科是怎么解释的,它的英文名称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个工作起源于什么时候,业内知名的组织有哪些,咨询也是一个行业,它和我之前了解过的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它,我们要搞懂这个行业的一百个基本概念,我以前有没有接触过咨询顾问,如果我想深入了解,我能不能约上他们,来一次深入交流,最后就是我如果想进入咨询行业,我的行动方案是什么,道理都很容易知道,知行合一比较难,我该如何知行合一的去了解它。
把这个步骤用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所谓的卡片式读书法,那如何写卡片呢?
卡片 = 核心概念转述 +个人体验+ 行动指引
1、核心概念用自己的话写一遍,不要粘贴
2、勾连个人体验,有情绪更好
3、有行动指引
卡片内容不用太长,140-300字适中,500字足够了,一张卡片一个概念,每周有3-6张卡就很好。
把一周的卡片内容整理起来,就可以是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多了,是不是可以出一本书了呢?想象的空间很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