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黎明雨停,蛙鼓声声。看完电视剧《灵与肉》,重读张贤亮的同名小说,感觉电视剧和小说相差很大,原来的“灵”似乎还在,而“肉”差不多换得一点不剩了。
小说是回忆式的情节,对比式的结构,中间隔着三十年,人物就那么几个,故事很单纯。而电视剧的人物一个个都丰满多了,故事性更强了,时代背景更清晰了,地域色彩也更鲜明了(比如方言的加入)。尤其郭pia(口+扁)子这个人物很出彩,他的正直,他的善良,他的机智,他的勇于担当,让许多比他地位高文化高资历深的领导汗颜。会计白敢,是原作中没有的人物,但电视剧赋予了他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这个人官瘾大酒瘾大,一天到晚绷着“阶级斗争”那根弦,因而得一个外号叫“老白干”,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很有典型意义。这两个人物是这部电视剧最出彩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觉得电视剧剧情是可着张贤亮的经历打造的,男一号演员也是照着张贤亮来选的(乍一看还确实有几分像),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凭空塑造一个黄菊花,黄菊花和李秀芝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对于许灵均来说,都是人家硬塞给他的,都没有爱情基础,都没有共同语言,为什么许灵均偏偏选李而不选黄,我觉得选黄更能体现出许的高尚。所以,我认为黄菊花的加入就显得有点节外生枝了。
还有就是贺兰山农场这个地方差不多个个都是好人,有点君子国的味道,农民身上的落后自私狭隘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愚以为这或许是这部电视剧的另一个不足之处。
顺便凑了一首《老白干四咏》,作为这篇短评的注脚,并向创作这一经典角色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致敬:
老白干,老白干,二两三两不算贪。四两犹识数,五两不误打算盘。来点下酒菜,六七八两一口干。
老白干,老白干,五个队委一个班。队长和稀泥,大嗓见识短,老郭只管马上山,民兵排长一杆枪,头脑忒简单。阶级斗争这根弦,还得靠我老白干。
老白干,老白干,刀枪不入库,老马不卸鞍。阶级意识不含糊,打足鸡血撸袖干。睡觉睁只蛤蟆眼,如厕耳朵不换班。风吹草动蚁上树,逃不过我老白干。
老白干,老白干,形势一变腿打颤。文革停了摆,老许摘了帽,老姜平了反。世事难料人心散,拨乱反正从头干。全队上下棋一盘,怎能少我老白干。
老白干不朽,而文革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020.6.6.初稿)
【《老白干四咏》恕不分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