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500字
“解读”类书籍是过渡,原著才是最终目标

“解读”类书籍是过渡,原著才是最终目标

作者: 付与笔端 | 来源:发表于2017-02-25 23:05 被阅读0次

    文/付与笔端

    “解读”类书籍是过渡,原著才是最终目标

    今天在家里的书架上随便抽了一本中医类书看看,恰好抽到了彭子益著、李可主校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看了十几页后,突然想到了现在挺火的懒兔子公号,我还买过懒兔子的《说医不二》,也经常看她的公号推文,她常常提到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一言不合就捋袖子画左升右降的图示。今天终于看了彭子益老先生的原作,而且是由李附子之称的当代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的校对版,有一种看了大众点评的评价图片后,来到实体店里终于品尝到了实物的美好。

    解读类书籍非常盛行,也很畅销,我们很多人都看过南怀瑾的《老子他说》、《论语别裁》……,但却可能从来没有读完过《道德经》和《论语》;我们很多人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品三国》……,但可能不愿意也没勇气去打开《明史》、《三国演义》等。

    因为解读类书籍是别人的读书笔记,通常很照顾“小白”们无知和求知,让人不用那么费力地一窥原作究竟。这样的解读类书籍,只要没有原则性的误读或大面积的谬误,都是有价值的,就像是一个饿了很久的营养不良的人,不能一上来就吃大鱼大肉,还得先来点米汤粗粮等让肠胃适应一下,不至于一下子损伤脾胃、食积成疾。

    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如果我们真的想有所收获,当我们读完“解读类”书籍,完成了预热后,还是应该把原作找来认真研读。

    只有原作,忠实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不至于被误导;只有原作,才能让我们看到解读类书籍因作者水平、精力篇幅有限而来不及解读的原作要义;只有原作,才能令人享受那种仿佛与原作作者面对面的阅读体验。

    更何况当今互联网社会,大家都很浮躁,作者们急于推出还不够成熟的作品来成名、来变现收入,因此解读类书籍很多质量不高。

    当我们看完解读类书籍,对原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储备了基本的知识后,就应该鼓励自己,大胆地来一次“原作之旅”!回过头来,说不定以及也可以写一本反映自己观点的解读类书籍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类书籍是过渡,原著才是最终目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nn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