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105:规则不是遵守,而是发乎内心

《论语》105:规则不是遵守,而是发乎内心

作者: 东风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23-09-16 19:15 被阅读0次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如果在有丧事的人家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如果当天为吊丧哭过,这一天就不唱歌了(唱歌是那时候每日唱歌是一种陶冶情操的娱乐活动)。

    这就是孔子的一种对于逝者的家人的一种共情了——我自己也有家人,如果我的家人去世了是什么心情?孔子是讲求“将心比心”的,自己都会难过的事情,别人想必也是难过的,于是自己也吃不下,甚至回自己家以后唱歌也不唱了。

    虽然我说“将心比心”其实有点自作多情,我们是不可能知道别人的心情的,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了别人而已,也许对方亲属心里开心的很也说不定,这并不是没有,而是现实中能见到能听到的事情。

    我也参加过一些丧礼,现在来看,当时去参加的人都“开心”的很,该吃吃该喝喝,该聊天聊天,没有任何的异常,但是也还是要基于习俗和规矩装模作样去做一些仪式,这如果让孔子来看,想必一定会觉得都是伪君子,因为他们从内心没有真的多么伤心,但还是装作有点伤心的样子,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我们佩服孔子的是,他做的行为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她真的从内而外就是这么想的,他吃不下是真的共情了,是真的想象了如果自己亲人去世的痛苦,他是自然而然吃不下饭的,是自然而然的悲伤的。

    但是,这样的东西一旦成为规矩,就很容易变成伪君子的道场,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儒家文化“伪君子”的意味越来越浓,因为大家只是在遵守规矩而已,并且用这种规矩来为自己牟利,那么自然完全不是孔子说的那个东西了。

    比如在这里,孔子是站在逝者亲属的角度,去共情、去体会他们可能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共情不到怎么办?就拿自己来体验——如果我家里的亲人走了我是什么样的情绪?这就一下能够共情到对方可能的感受,那么我自然也就吃不下饭了,心情也有点悲伤了,这就是我们说的恻隐之心,你看到有个小孩在下水道井口那里玩,你一看很危险,几乎下意识就回去把小孩子拉开,为什么?因为大家会想着万一掉下去得多痛啊!我们自己也能知道、能感受到,同时也不想让别人感受到痛,所以我们去救。

    所以,儒家文化提倡的很多做法,不需要去遵守,而是去体会,你是从内心情感驱动出来的行动,比如我们在电影院之所以不说话,不是因为他规定了,而是因为我也不希望别人说话,因为别人说话会让我体验到难受,那么我也没必要让别人难受,于是我也不说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105:规则不是遵守,而是发乎内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ov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