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反思才能拯救大脑,拯救了大脑才能进步。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人脑会定期清理一些有用或者无用的记忆,例如你刚学完一样东西,此时记忆量是100%,一天后只剩33.7%,一周后只剩25.4%,一个月后就只剩21.1%了,两个月后,大概只有10%左右的信息能够留存。因此改正坏习惯,也至少要大约坚持练习两到三个月,才能养成,大脑的清理和优化,也需要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来进行。
大脑会记得哪些东西呢?刺激新鲜的,造成心理或生理上巨大伤害的;前者是为了将来趋利,后者是为了将来避害,每经历过一次,都会用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量来进行衡量和记录,大脑会记住最刺激的,最痛苦的,最悲伤的,最愉快的。对于平淡的东西,如果和经历过的相差越大,越容易忘记。这是进化的造成的记忆机制。
以上是我们粗浅的一些理论支持,那么我们可以据此来制定我们的大脑拯救计划。
首先,我们得拥有思考的时间,需要清理占用我们大脑时间的发泄型信息,例如没有没有引发独立思考,增长知识的垃圾文章。如好文党,问号党。“不能让心情生病(深度好文)”、“适合发朋友圈的经典语录,太经典了(句句精湛)”,“急!XXX还会涨吗?”,我每次看到这种公众号或者文章都是直接取关或者以最快速度关闭网页,这类文章目标受众都比较浅;利用恐慌和好奇赚点击量,你想从他这里获取知识和思考是基本不可能的。这类信息在记忆中的隔日存活率非常低。
其次,关注事情的时间回报率,减少娱乐新闻和聊天的关注。原因很简单,时间花费在这上面并不能让人有所提高或者增加我的收入。我们年轻,时间就是我们的资金,事情就是我们要选择的投资标的物。我们可以将事情按投资回报进行分类,假定做这个事情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从业门槛不低而且能带来丰厚稳定的长期收益,那么就是高可投性的,例如学习IT技能;假如只是让人一笑,毫无意义的扯淡,那这种新闻信息源就应当远离。
以上是关于清空大脑,打扫垃圾。
接着,让大脑思考后对每件事情做出选择。关于原则,蔡崇信有一套做选择的逻辑:下行风险很小,上行收益很大,这事儿就可以干。反之其他情况则不可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选择,是选择继续看微博微信还是选择去学点东西看点思考性文章,是在今年跳槽还是明年。别人的建议,和我思考的结果一不一致?他的处境和实际行动的效果如何?如果和我们自己思考观察到的不一致,那只能作为参考,千万不能作为行动的依据。
写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