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从新课改的角度审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从新课改的角度审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作者: 立恒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4-12 19:03 被阅读2次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铺开了。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我们不能不忧虑地看到,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堪忧,很难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不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下述十二个方面:

    一、自由散漫,缺乏责任意识

    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但是,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目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这么一种观念:农村娃娃,只要能认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子,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在偏远落后地区尤甚)。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等先进教育理念,对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要么不知或知之甚少,要么觉着离自己的现实非常遥远,难以捉摸。这种陈旧落后的观念体现到教学上、工作上,就是自由散漫、不负责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混则混,能推则推;可不认真上,教案不认真备,作业不认真批,班级工作不认真搞。

    二、墨守成规,缺乏改革意识

    较之于城镇,农村中小学大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大部分教师家在农村,半工半农,因此学习时间少,学习意识淡薄,长此以往,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改革意识,“一本教案用多年,一种教法用十年”,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实写照。

    三、吃大锅饭,缺乏竞争意识

    由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家在农村,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本身就处于中国教育的最底层,这样一来,在大部分老师的心目中天然地形成了这么一种思维定势:干坏干好一个样,反正永远在农村。作为城镇学校,干不好或不能干,还存在着往农村下放的可能,但农村中小学却没有这种管理上的优势,顶多只能在绩效工资的评定上降一降,而且这个办法也不能常用。这样,时间一长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吃大锅饭普遍,竞争意识淡薄。

    四、各自为阵,缺乏合作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强调合作。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只要能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教学效率、工作效率就会高得多。但是,看一看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在这方面有合作意识、合作行为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对现代文化思潮、现代教学理论知之甚少(或者不知),二是受相沿千年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以单打独斗为特征的农村小农经济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合作行为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五、浮于浅层,缺乏探究意识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边教边研,具备研究意识、研究行为和研究能力,方能教出成效,完成新课程赋予的历史使命、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我们不能不忧虑地认为:具备研究意识和研究行为教师有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期身处农村,加之相当一部分教师半工半农,因此,农村中落后、保守、封闭、囿于传统的不思进取的习惯意识和行为等陋习在大部分教师心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烙印。这种印记反映到具体的工作中,就是浮于浅层,缺乏研究意识和研究行为。

    六、以不变应万变,缺乏学习意识

    农村中小学教师大致由以下四部分人组成:前些年由民办转为公办的,城镇中小学考核不及格下放来的,通过其他途径转来的,近几年师范院校毕业的。第一部分人目标年龄偏大,由于历史原因,专业基础本来就差,学习意识更是淡薄;第二部分人由城镇下放到农村,本已心灰意懒,学习也是一塌糊涂;第三部分人来的渠道本来就不正,加之有一定的背景,到农村中小学不过是镀镀金,时机成熟,上调城镇,所以对学习也是马马虎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中坚力量是近十几年来从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这部分教师专业基础好,但相当一部分人家在农村,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农村中小学自由散漫陋习的影响,日久天长,学习意识逐渐消弭,学习行为也就无从谈起。

    七、打消耗战,缺乏效率意识

    由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些地方几乎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了的角落,这种情形体现在人们的行为观念上,就是普遍缺乏效率意识:学校抓的紧、要成绩,教师不是想方设法在教法上、在学法上、在观念上改革更新,而是靠时间,靠精力去拼;上课占用课间十分钟,常常拖堂;补课占用节假日,常常加班。

    八、交通闭塞,缺乏信息意识

    缺乏信息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主动收集、接纳外界各行各业新信息的意识,二是对现代信息技术一窍不通,不闻不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试想,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又从何谈起?

    九、作风专制,缺乏民主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民主意识。搭建民主平台。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受农村中家长治陋习的濡染。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民主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反应淡漠。部分教师甚至武断地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推行教学民主根本不可能。

    十、封闭保守,缺乏交流意识。

    本次新课程改革将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应该说,这是极具现代色彩、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她和我国古代所倡导的“亲其师而信其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师生之间要交流,教师首先得敞开自己的心灵,把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向教师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师生之间真实的交流也才会发生。可是实际情形是,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封闭,保守,不愿(或不习惯)与学生敞开心灵交流。这样一来,教学过程也就变成了教师单向的传递过程,学生只能被动的吸收,新课程所倡导的改革理念,自然也就落不到实处。

    十一、囿于书本,缺乏课程意识

    多年来,我国的广大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程等同于自己所教的科目,等同于所使用的教科书。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大部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匮乏,囿于书本,只在书本上兜圈子,丝毫不去注意开发和利用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致使课程实施狭隘封闭、死板僵化、繁难偏旧,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

    十二、消极被动,缺乏参与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视为课程改革的一员,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积极创新。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地理环境闭塞,科研意识缺乏,故把课程改革看成只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情,自己只是被动执行者。这种观念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着广阔的市场,且根深蒂固。可以说这种观念不清除,新课程改革很难扎实有效地走进农村中小学的课堂。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有四。

    一、历史因素

    主要是指那些从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教师的业务素质本来就不过硬。加之近些年年龄偏大,家务事繁多。自身又不注意学习。对其知识不但日渐成就。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呈下滑趋势。

    二、环境因素

    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期身处农村,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信息不灵,天长日久,意志消沉,学习意识消弭,自身素质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三、制度因素

    据笔者所知,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仍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委任制和分配制,加之部分地区教师工资转由乡镇信用社发放,这样一来,学校权力有限,再加上没有必要的竞争机制,吃大锅饭也就成了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了压力。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四、主观因素

    主要是指教师自身认识错误、意志不坚强,随波逐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课程改革想要扎实有效地在农村中小学推开,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是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其转变观念。

    针对上述问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育部要调整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部不能成为‘城市教育部’,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村,道理很简单,9亿人口在农村。”这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郭书田教授的一席话。实事求是地说,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指出了教育部工作的偏颇。不是吗?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选拔重点在城市,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重点在城市,各式各样的投资重点在城市等等。农村孩子、农村教师、农村学校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很显然,这种做法是同9亿农村人口的实际极不相称的。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不久就要在全国推行。试问,农村中小学搞不搞课改?要搞,就必须把教师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村,只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转变了,素质提高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才有可能在全国铺开,新一轮课程改革才有可能扎实有效!否则,一切都会流于形式。

    二、启动人事制度改革,促其转变行为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行为要真正转变过来,不能只抓培训、抓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抓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农村中小学切实推行聘任制。建立健全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激励竞争机制。做好这项工作,以下几点必须重视。(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农村中小学的人事制度改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校长是关键,校长不能靠委任,必须靠教师来选举。这样产生的校长德才兼备、有威望、能服众,人事制度的改革就会顺利得多。(3)必须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才交流中心,确保农村中小学在启动人事制度改革后,教师不短缺。

    众所周知,农村中小学一般是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因此,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启动后。必然有一部分教师会落聘。那么,落聘的这一部分人的岗位由谁来补充,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能很多,但笔者以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才交流中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可以把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往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社会其他行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登记造册,以备农村中小学之需。当然,要做好这项工作,国家必须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只有这样,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证。否则,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人事制度改革不但会违背初衷,而且极有可能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进一步下滑。

    三、倡导教育研究,促其提高素养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还可以辐射带动其他相关能力的提高,比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大力倡导教学研究,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当然,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这项工作,以下四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将教师的教育科研纳入考核之列;二是学校必须要求教师每年订阅一至二份专业杂志,并尽可能地鼓励教师读书,确保教育科研不走过场;三是鼓励教师大胆投稿,争取发表;四是请学有成就的教师和专家讲学,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

    四、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本次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必修课之列,并贯穿小学至高中三个学段。应该说,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但是,就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来看,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电脑,教师也根本不懂电脑。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呢?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今后在投资上必须改变以往只关注城市,不考虑农村的这一严重偏向。把投资的重点切实转向农村中小学,下决心改变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接受最低限度的微机培训,保证农村中小学学生能够接受最低限度的微机培训。唯有如此,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才会落到实处,新课程改革才不会在农村中小学流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新课改的角度审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sh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