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甘地传》:神曾来过人间(影视评论)

《甘地传》:神曾来过人间(影视评论)

作者: 小关平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16:45 被阅读19次

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苦行僧

第二章:甘地与毛泽东

第三章:换一个视角

第四章:改变世界的悖论

第五章:梦想的成功与破灭

第六章:圣雄的末路

第七章:结语

————

《甘地传》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讲述了印度政治领袖甘地的一生,他最具个性的观点就是“非暴力”(ahimsa)的哲学思想,这个词也贯穿着全剧始终。

甘地认为,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的话如果正确,那么他的话就是真理,真理是神,他就是神;甘地的话如果错误,那么他的话也就不是真理,即便真理是神,他也不是神。

————

△苦行僧

甘地,瘦小纤弱的身体,与拿破仑一样,没有身材外形上的优势,靠的是自己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拿破仑虽然个子不高,但至少体宽肚圆,有点将军的气质,甘地则瘦骨如柴,还拼命绝食,一只手就能将他提溜起来。他们的专业能力固然让人钦佩,但相比之下,心灵力量的伟大才更吸引人。

这世上总会有一些人,有这种魅力,或者说是魔力,能够让他身边的人甚至是听说过他的人,跟着他一起走上为人类的未来不断努力的道路,哪怕这是条不归路。

人类总是趋利避害,不会自愿受苦,甘地之所以自找苦吃,正是因为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感化世人,与世俗的种种不公平对抗,用和平的手段寻求一条用革命才能取得的胜利。

他的这种行动,艰难万分,阻碍重重,若不是因为他具备这种召唤人心的魅力,又怎会有那么多心甘情愿的跟随者呢?我们现在很神往甘地这样的伟人,心想着如果能和他一起生活该有多好,虽然贫困潦倒却让人充满斗志!但这些只是因地域不同而新鲜,时代远去而传奇,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很难忍受这个苦。

————

△甘地与毛泽东

说到印度的解放历史就会自然想起我国,对比看两国的解放轨迹,会发现其间很大的差异。毛泽东著名的口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给中国人民以强大的行动上的勇气,而甘地的“satyagraha”却给印度人民以无尽的精神上的鼓励。两国不同的解放历史,缘由不在于我国出了毛泽东,印度出了甘地,而在于两国的文化根源不同。

印度教、耆那教与诸子百家相比要苦涩隐忍得多。即便是提倡以和为贵的儒家、道家,也绝不是伸出脸让别人打的,最起码是采取以柔克刚的迂回取胜战术。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绝不会对日本人采取非暴力,而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刚的一面。相比之下中国更加容易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所以最终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以武力取得政权,而印度用这种绝无仅有的方式解放了自己。

————

△换一个视角

当时驻印的英国士兵大多都对甘地咬牙切齿,但也不排除有佩服他的。影片中出场的英国人,有台词的大多是军政高层或法官律师,士兵基本上只是跑龙套的。

我们无法仔细去看清楚,那些士兵在开枪射击手无寸铁的印度平民时,到底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心情。我们只能将心比心,如果自己是一名士兵,在一个生产力落后且信仰不同的国家执行这种屠杀任务,我们将如何去做?

也许作为一名军人,上级的命令是必须执行的;那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自己心灵的命令应当如何听取如何执行呢?更何况,敌方还有一个如同上帝一般的领袖甘地!

影片主要以主角刻画和历史事件为主,没有用太多笔墨和手法去旁敲侧击,所以没有这种小人物的视角镜头。大多数观众都是平凡的一员,所以我们可以自己代入进去,用他们的视角来参与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开拓一种全新的思路。

————

△改变世界的悖论

耶稣只是一个传说,而甘地使这个传说变成了现实。

把耶稣搬出来跟甘地进行比较,源自于二人对待敌人攻击后的态度。耶稣曾说,敌人打你的左脸,你就要把右脸伸给他,这和甘地的主张十分类似。

看到一排排的印度人心甘情愿让英国军队棍打致死成伤的画面,真不知该赞扬还是咒骂。这些人本可不必受这些折磨,是因为甘地非暴力的号召,才走向自寻死路的道路。

但如若没有他呢,这些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幸福地过日子吗?当然不是!他们可能不仅失去生命,甚至连一点点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都没有了。

在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中国、古巴等),可能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革命,化被动为主动,带领国家走向胜利!但这样就会不死人吗?而且,死的人会更多!

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个悖论。如果想要实现拯救社会的愿望,是否可以只凭借善良的心和一腔热血?如果没有权力,凭什么去实现愿望?

而得到权力的道路中,必须要做违背自己初衷的事情,致使自己不再纯洁,那么即便拥有了权力,解救了社会,完成了理想,一路上所做的事情已经使自己沦为一个恶魔,自己和原先痛恨的那些人又有什么区别?

但是,如果仅凭借信仰、信念、善良、执着、奉献、爱这些虚幻的字眼,没有智慧和武力的辅助,没有权力与经济的支持,没有政治语权,没有群众基础,到头来会不会只是一个幻想和梦呢?

类似这种政治、社会、哲学三位一体的话题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曾出现,我想就连那些本人也都解不开其中的复杂因果。

而甘地绝对不是空想者,他说贫穷才是最大的暴力,他反对纯粹的物质享受,而赞成用劳动和工作去创造生活,可见他对人生的积极心态,并非像印度宗教那样悲观。

我们看到,甘地带领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其实就是破解这个悖论的一个特例,一个奇迹。他不用枪,不用子弹,仅凭信念取胜,难怪《泰晤士报》要说他拥有“勇敢的唯心主义”。

————

△梦想的成功与破灭

甘地信仰很多宗教,他很有慧根,知道心中的神并非要真实存在,只要怀着美好虔诚的信念,任何宗教都是互通的。所以他积极地让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友好相处,把印度全民拧成一股绳。

而当印度独立后,他看到了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两大教众为信仰而纷争,他坐在车里对这些曾经团结起来支持自己的民众宣称:“我是个印度教徒,也是个伊斯兰教徒,甚至我还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而你们现在在做什么?我不要印度变成这样!停止争斗吧!”

对抗英国政府他还有招,可这一次,他无法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自己人。印度独立了,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印巴分治,甘地让两教友好相处的梦想沦为泡影,一直持续至今的印巴冲突从此拉开帷幕。

也许历史总是这样,一种苦难结束了,另一种苦难又逐渐开始。所以当印度举国欢庆独立之时,拥有更长远理想的甘地则是暗自伤感。

观影时,我一直都只是敬仰和赞叹,没有悲恸,直到影片的最后部分,看到两大教众在印巴边界线上各行各路,突然之间愤怒的眼神互相扫射到对方,曾经一起追随甘地进行非暴力运动的同胞们,竟然在此处以暴力的形式对付自己人,结果两败俱伤、血流成河……之后带着愚昧与偏见,各种冲突愈演愈烈——我的心彻底撕裂了,这难道不荒谬可笑吗?

“以眼还眼,世界越来越盲目了!!”这就是甘地所要得到的结果吗?

是甘地让印度真正地独立,而独立后他的非暴力理想也就不复存在,古今中外这样的情景真是屡见不鲜。一起对抗外敌之时还可以团结一致,等敌人一走,自己人就打了起来。我不禁又想起了中国的内战。人类真的都那么贱吗?

所以我常开玩笑说,如果想要世界和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外星人侵略地球。如果换做我是甘地,可能会借助外力,制造一下假想敌(比如撤军后的英国)来促使国内和平。但这又确实治标不治本,如同法律之于道德,虽然实用性强,但无法解决人性的根本问题。

————

△圣雄的末路

甘地有着百分百的善良,百分之九十的智慧。但就是欠缺了那百分之十的智慧,使甘地更像一名殉道者,而非智者。作为一名律师出身的民族领袖,这两样都需要很聪明的头脑才能胜任,从甘地对待暴力的态度和寻找印度未来出路的方法来看,他是充满智慧的。

但是他那过份单纯的信仰使他最多只能与具有绅士风度的英国抗衡,换做敌人是具有强力意志的德国,他又能把印度带往何处呢?就如那女记者所说:“你觉得你的方法对希特勒有用吗?”甘地虽然心平气和地回答着她,但银幕下的我们,只会为这种假设头冒冷汗,深吸一口气。

我觉得甘地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而是像一名哲学家一样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他最后一次绝食期间,一位印度教徒走过来递给甘地一个饼,说:“我快下地狱了,你别跟着我下地狱,快吃吧。”甘地问他为何这么说。那人说因为自己孩子被穆斯林杀死,所以自己也砸死了一个穆斯林小孩,因此受尽精神折磨。

而甘地平静地告诉他,“如果想不下地狱,就去抚养一个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穆斯林小孩,把他当亲生孩子一样看待,并把他培养成新的穆斯林。”甘地始终认为,消除民族、种族、宗教的隔阂与偏见,才能真正迎来和平。

因为影片从刚开始就采用倒叙的方法,先放甘地被国民公仆团的狂热分子暗杀,再把甘地的一生娓娓道来,所以当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刻,我就一直害怕看到开头的暗杀。

甘地此时已从惊心动魄的绝食斗争中走出,用橘子汁和烤面包庆祝内战结束,迎来了自己对生活的新希望,可惜这一切都被那刺耳的枪声击碎,再次成为梦幻。他摆脱了英国政府的牢狱折磨,逃离了长期绝食的危险难关,却没想到成为了教会冲突的牺牲品,死在了自己国民手里。

他的死告诉世人,和平只是理想主义者的美好愿望,这个世界永远没有真的和平。但我更愿意接受影片末尾甘地的那番话:“历史上的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也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只有真理与爱才会永恒。”

————

△结语

我喜欢对比丘吉尔和爱因斯坦这两位伟人对甘地的不同评价。同样都是20世纪名震世界的人物,他们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很有喜剧效果。

丘吉尔说:“甘地先生真令人作呕……在东方作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的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

而爱因斯坦却说:“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

丘吉尔身为英国首相,确实深受其害,换做我的敌人是一个这样顽固的小老头,我肯定也哭笑不得、坐立不安的。

看来,对一个伟人的不同评价是源于每个人看这座雕像的视角,有的人站在尊像的正下方,比如说当时的印度人民和如今的我们,当然是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而那些站在侧面、背面的人们,则会有其它不同看法也不奇怪。

还有一种,就是以丘吉尔为代表的英国政府及军队,基本上都是坐着直升机在天空中俯瞰这座雕像,那么即便再伟大的人物,此时也会变得滑稽渺小了。

甘地成就了那段激情的历史,也成为了让人永远怀念的伟人,对他的评论会一直延续下去。等到一百年后,后人来看现在这个时代,不知又会说些什么。当我们仰望或嘲笑历史的时候,我们也逐渐成为了历史。

2012.2.19初稿  2018/6/28修改

相关文章

  • 《甘地传》:神曾来过人间(影视评论)

    文/小关平 目录:第一章:苦行僧第二章:甘地与毛泽东第三章:换一个视角第四章:改变世界的悖论第五章:梦想的成功与破...

  • 小时,神曾来过。

    儿时漫长的午睡后,灵魂还在体内酣睡,并没有随身体一起醒过来。 它与盛夏的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沉寂而肃穆。我偷偷独享缄...

  • 这部大片竟出动了史上最多的30万人群演,其中有20万人放弃了薪酬

    今天给大家带来影片《甘地传》,这部电影群众演员数量空前庞大,讲述了甘地不平凡的的一生。 《甘地传》是一部辉煌巨制大...

  • 我曾来过人间

    文/青衫落墨 ————要在黑暗之中只相信自己的眼,要一生都活给自己看!送给迷茫的自己! 谁能看破世间的变幻 是星的...

  • 我曾来过人间

    文/失落的繁华————要在黑暗之中只相信自己的眼,要一生都活给自己看!送给迷茫的自己! 谁能看破世间的变幻 是星的...

  • 我曾来过这人间

    每日都有一截时光 属于与心对酌的时光 树木 天光 云影 鸟雀 草叶 花瓣 一切浸润目光的 一切向心灵深处漫溯的 一...

  • 你曾来过人间

    九年前的那年夏天 今天看微博看到一个我喜欢的影评人写道:明天上午与Kimi告别。这样的告别,与平时跟朋友的告别不同...

  • 这人间,我曾来过

    这人间,我曾来过 义乾城 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 不要准备鲜花和蜡烛 请把我葬在能看到故乡的地方 也许你能记起我的名字...

  • 最怕的就是我从你的记忆中消失

    “谁能证明你曾来过这人间?” “那些记忆里有我的人”

  • 我曾来过这人间 - 草稿

    《我曾来过这人间》 阿志 每日都有一截时光 属于与心对酌的时光 树木 天光 云影 鸟雀 草叶 花瓣 一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甘地传》:神曾来过人间(影视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tnyftx.html